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自我控制是个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唐氏综合症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自我控制发展水平较低.文章介绍了唐氏综合症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在动机水平上与普通儿童相比,其生存环境存在差异并且在情感控制能力方面较差等特点,进而提出了一些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对自己基本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人,我们称之具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下文称"高自我价值感")."高自我价值感"意味着自我接受、喜欢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尊重,但不等同于骄傲、自负.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性情感体验,由能力感和价值感组成。婴幼儿自尊的前兆源于主体我带来的掌控感及亲子依恋带来的归属感,这是一种处在行动水平的自尊。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并习得社会价值标准,进而产生能力感和价值感,形成初步的自尊,这是一种处在前概念水平的自尊,是个体自尊今后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自尊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不仅影响个体对事件的情感反应,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潜在的威胁自我的情境下是否采用防御性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自尊。个体无论自尊水平高低,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可能运用自我价值保护。  相似文献   

5.
从自我价值保护的观点来看自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尊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不仅影响个体对事件的情感反应,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潜在的威胁自我的情境下是否采用防御性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自尊。个体无论自尊水平高低,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可能运用自我价值保护。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自尊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或自尊,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自尊作为一个具有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社会性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 一、自尊感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一)自尊感与个体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 首先,自尊感与个体的行为调控关系密切。自尊感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良好的自尊感会成为促进个体积极行动、激发潜能的内部驱动力。其次,自尊感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有效的监控作用。个体为了获得荣誉、价值感会积极主动地接近他人的评价系统,有意识地检点、反省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自信心是指个体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等内在的情感和为了维护某种权益达到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社会性行为特征。对儿童来说,自信心是他们走向未来社会的重要心理品质,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和前途。富有自信心的儿童通常表现是:认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至少不比别人差;有独立感、安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较高的自我接纳;有良好的判断力和主见,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和适应性。自信心作为人的行为内驱力,促使儿童积极要求上进,不断进取,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法对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综述与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重点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锻炼行为的目标选择、动机水平、成败归因,绩效结果以及情感反应.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应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感和自主性助人动机是两个重要因素。助人效能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作为内部稳定特质的自主性助人动机则制约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交性方面,个体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公开性的知觉,以及对"施助者-受助者"双方的关系表征,或者对亲社会行为意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简述 自我效能感(self-etficen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认为,强化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和推进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行为的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号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对于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一致的.张春兴教授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感受,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而对自己接纳、喜欢.[1]也有表述为整体上个体对自己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自己接受、自己尊重的程度(Rosenberg,1965).自我价值感具有弥散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认知、情感产生作用.自我价值感属于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一般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知识增长,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内心感受。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误,并会给儿童的成长造成隐患。从儿童发展规律来说,情绪情感是产生较早且对人格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那些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责、自我接受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调节着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方向。因此父母应十分警觉地预防儿童产生消极的自我感觉,重视培养婴幼儿明朗的、积极的自我情感和自我形象。下面是几种比较重要的自我情感。 (一 )自主感、独立感 自主感是儿童感到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我管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反馈、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等。这种管理是在动机(或需要)的支配下,在个体内部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进行的。其目标由行为者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抱负水平等因素所决定;其效率由行为者的情感或意识、意志力和智能水平所决定;其效果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主  相似文献   

14.
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它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种活动、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获得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人的自信力的水平决定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人,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把握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萌发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发展主体能力,为实现自我价  相似文献   

15.
许凯 《教育导刊》2005,(6):20-22
一、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其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操作行为时,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价值以及自己是否具备教育好儿童的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自我价值感作为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 ,是一个人人格的灵魂。自我价值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归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悦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在家庭人格教育中 ,父母对孩子要做出客观的评价 ,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 ,提出合理的期望值 ,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培养孩子形成客观的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自我,通常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它是激发个体对环境信息选择加工和价值估价的积极代理者,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行为。嘲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榜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在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学习榜样行为的主动性,通过满足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使个体的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榜样教育中应注意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个体模仿榜样的内部动机,提高德性修养。  相似文献   

19.
人在幼儿时期形成了自我意识,也就形成了自我形象。儿童的自我形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认识和体验。积极的自我形象表现为孩子有较高的自我能力感和自我价值感、自信心强、独立性好,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消极的自我形象则意味着缺乏信心、自贬自抑,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胆怯和畏缩,裹足不前,自甘落后。  相似文献   

20.
姚慧芬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4):119-119,126
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儿童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儿童个体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教育和训练儿童形成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对待挫折等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