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婉明 《师道》2007,(3):43-43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对话教学:负责任的课堂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师心”,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话的实质应是一种对学生集体、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负责任的教学。对它的基本表征、遵循原则及实现途径进行探讨有助于实现“负责任的课堂交往”。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 ,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传统数学课堂中“以知识、文本、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在于“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机会,排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却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意义的主动建构,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是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人性化氛围——课堂对话的基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5.
重构知识教学:一种交往价值的走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知识教学在本质上是主体之间 (师生之间 )的知识交往活动。现行知识教学中存在着诸种“负交往”倾向。当代知识教学的改革或重构 ,迫切需要通过交往实践的方式 ,促使“负交往”的知识教学走向主体之间的知识交往  相似文献   

6.
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强调“对话”,但一般并不一概地否定和拒斥“独白”,相反.却认为作为个人言说的“独白”是“对话”的背景和基础,或至少互为背景和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背景、基础和条件,“对话”则无必要也无可能。真正的“独白”,其中包括科学经验的“独白”,是经历了内心“对话”的独白,是将“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9.
对话教学指的是以言语为基本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自由言说、评议、讨论、质疑等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现代教学观指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中.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学内容”,实现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使学生的学习在积极主动对话与合作中达到知识生成,从而使言语的交往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文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时间充裕而又层次分明的两次“攻读”,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我们先来看他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一次“攻读”的———师:经过几遍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开始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中…  相似文献   

11.
张俭民 《教书育人》2006,(11):22-23
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在教育活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便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实录。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念。孔子主要是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使师生形成对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和知识的传播,实现其“完人”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子的对话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他的师生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话”。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2.
带着“决定课堂高效对话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坐下来,聆听、分享走下讲台的各个学科的执教者们,对课堂对话智慧的归纳和演绎:“与知识经验‘对话’,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与知识体系‘对话’,自主疏理知识脉络”“互辫求真——生生对话”“与相关文本对话,拓宽、丰富学习资源”“教学中开展‘对话’活动时,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合作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参与,即学生、数学教材、教师之间进行一次一次真情地交流。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关于想象作文,《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张博 《幼儿教育》2001,(2):10-11
三、互主体性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有不同层次的含义:①按照其原始意义,对话是一种语言活动,专指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言者和听者就所谈论的话题不断言说和倾听,从而达到理解或达成共识。②对话不限于用言语交谈。作为一种借喻的“对话”,它是消除了种种对立之后而形成的平等相互作用。在“对话”中双方都达到新的超越,共同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③“对话”是一种意识或境界,一种关系状态。这是作为借喻的“对话”最广泛的含义。这种意识,这种境界,这种关系状态,不仅可以支配人们的交谈,使人们的交谈成为对话,而且可以支配人的  相似文献   

18.
趣味对话     
甲:嘿.你的头顶怎么是“青藏高原”呀? 乙:哎,这都不懂,这叫聪明绝顶呀! 乙:你的头顶怎么好像是“原始森林”呢? 甲:哎,这就你知识浅了。这叫绿草丛生哪!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这种特点。因而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注意“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同样应看到它的目的性价值,即把交往当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本真意义——交往与对话”。“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或形式,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师生对话”的问题,在此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