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价:96.00元(包括邮费)内容简介本书系OECD对于中国创新政策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2001年12月,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这也是中国在OECD组织中获得的首个观察员身份。2004年,中国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参与OECD政策研究的申请。该项申请于2005年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中国由此纳入了OECD关于国别创新政策的研究项目之中。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1)评估并预测中国科技与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总结、归  相似文献   

2.
发展科技指标,促进政策的分析和评估(续)--OECD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化的指标在科技政策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有统计数据而不了解系统的政策经济学性质,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政策设计与评估。反过来,如果只有对科技系统的政策经济分析,但没有过硬的统计指标资料,也做不好政策研究。本文介绍并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技指标的发展及OECD所起的作用、OECD开发司收集的科技指标、运用科技指标进行政策分析和评估、OECD对中国科技指标的研究等专题,对OECD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发展科技事业提出了非常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论坛》2006,(5):46-46
本书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挪威和匈牙利等OECD国家的调研,对科学体系治理中的现存问题、现行改革和面对挑战所做出的政策回应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对于公共研究体系治理中的优先领域选择、资助机制和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决策等科学体系制度框架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阐述。本书适合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决策及科技政策研究人员阅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政治影响力得到全面扩展和深化,科技政策研究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复杂,与此同时,科技政策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变得更加难以界定,传统的科技政策的划分方法已经难以涵盖和解释当前丰富而庞杂的科技政策研究体系。因此,将利用政策分析中"政策场域(Policy Arena)"这一重要概念,对经济商业场域(Economy and Business Arena)、公共行政场域(Public Administration Arena)、公民社会场域(Civil SocietyArena)和道德伦理场域(Morality and Ethics Arena)中的科技政策,从政策主体(Policy Actors)、互动模式(Interaction Models)以及政策目标(Orientation of Policy)三个维度重新进行边界划分和内涵界定。科技政策研究实际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政策研究包涵所有与科技相关的政策研究,而狭义的科技政策研究为基于"科学—技术—创新"范式展开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研究(STIPS),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科技政策研究的界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狭义的科技政策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科技创新政策呈体系化发展,已逐渐成为独立的政策部类。研究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并推动形成共识,是支撑政策研究和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推动政策制定、交流、评价和实施的保障。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在公共政策范畴中,围绕研发系统和技术经济系统厘清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范畴及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关联;并探讨从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四视角提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结构,(1)从政策分析视角,按照政策类型分为强制性政策、宏观战略和落地实施政策;(2)从政策制定视角,按照政策工具类型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3)从政策执行视角,按照创新主体类型分为政府、企业、公共研发机构等类型政策;(4)从政策目标视角,按照价值导向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导向政策。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2006》(该报告是每两年出版一次的系列报告中的第6本),对各成员国2004-2006年间的科技趋势、科技政策、科技人力资源、研发国际化、专利许可与创新、公共科研评估都作了总体评估。从报告中,可以清楚看到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结合日益紧密,并且正在变得日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统计分析方法引进创新政策研究领域,以《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与研究》报告梳理的289项创新政策为样本,以创新政策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类别(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为基本维度,分析了1980—2005年我国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路径。研究发现:1980—2005年我国创新政策呈现从“科技政策”单向推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转变、从“政府导向型”向“政府导向”和“市场调节”协同型转变、从单向政策向政策组合转变的发展趋势。基于我国创新政策演变趋势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发展科技指标,促进政策的分析和评估--OECD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量化的指标在科技政策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有统计数据而了解系统的政策经济学性质,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政策设计与评估。反过来,如果只有对科技系统政策经济分析,但没有过硬的统计指标资料,也做不好政策研究。本文介绍并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技指标的发展及OECD所起的作用、0ECD开发司收集的科技指标、运用科技指标行政策分析和评估、0ECD对中国科技指标的研究等专题,对0ECD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发展科技事业提出了非常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重视“需求侧”创新政策,完善新时期创新政策体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常静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31-34,50
近年来,需求侧创新政策在OECD国家日益受到重视。需求侧创新政策被认为是为增加创新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在于促进创新吸收,提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加速实现创新扩散。其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面向创新的公共采购、标准、法规、领先市场等。基于OECD需求侧创新政策的相关研究,介绍需求侧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以及发达国家相关政策实践,并结合我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初步进展提出进一步推进需求侧创新政策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硼  罗帆 《科学学研究》2020,38(5):826-8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来调整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法,对我国颁布的科技创新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各层面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失衡,仍偏向于对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协同管理、优化政策工具体系,逐步实现从供给到需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OECD研究与开发资助模式演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凤霞 《科研管理》2006,27(2):57-64
OECD的大多数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资助经历了"科学政策时代"、"科学和技术政策时代"、"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时代",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的指导思想也从"国际领先知识"转向"知识创造财富","新的知识生产方式" 是OECD资助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意味着,如果政府仍然用老的政策工具和行政结构来规划和安排科技政策,那么老式的技术政策将会提高政府失灵的风险,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该通过激励企业对R&D的投入,调整R&D的资助结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创新政策的概念与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科技和经济两个角度阐述了产生创新政策的必然性,分析了创新政策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它与传统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区别。并结合各国出台创新政策的主要类型和一些具体的措施,总结了创新政策主要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协同作用”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诸多内外要素。为此,应构建涵盖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整体科技政策架构。文章提出“3+5”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框架体系(以下简称“‘3+5’框架体系”)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具体包括:(1)界定“3+5”框架体系的概念内涵,建立包括方针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安排的“设计图层”和包括创新主体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营造政策的“施工图层”;(2)从作用维度和价值导向出发,阐述“3+5”框架体系的建构逻辑;(3)以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为考察对象,基于“3+5”框架体系进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毅  罗穆雄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316-13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长期以来对美国重视虚拟经济、轻视实体经济的认知相反,自2010年至今,美国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3届政府都将振兴美国制造业、激发美国制造业创新活力作为保障美国经济领先地位的核心战略,并通过《2014年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了美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为美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意见。文章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智能制造政策的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与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两大典型实践,总结了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于美国的政策及相应实践,结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基础,文章梳理总结了美国智能制造政策对推进我国政策改进的6点启示:(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2)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扶植中小企业发展;(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现与商业化进程;(4)深化开放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融合;(5)改革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6)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强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冯云  杨瑾  赵丽  李廷 《科技通报》2023,(3):103-110
科技创新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本文对2021年15个重要城市的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热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政策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支持源头创新;高质量培养集聚高端人才,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立法,引领科技创新;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国家,创新型企业之间的集群被看作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动机,经济活动中的创新集群对新技术、技能人员和研究投资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在介绍OECD国家集群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研究如何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在"创新系统方法"和"集群方法"的基础上寻求更加整合的创新政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政策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和法规,在这些政策和法规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有必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国内关于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相信对政策制定部门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华  钱芬芬 《科研管理》2013,34(10):103-108
对科技政策实施结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政府完善科技政策意义重大。本文以国家层面发布的与产业技术创新相关性最强的454条技术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2000-2009年产业面板数据,对政策力度、政策稳定性与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政策力度对技术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经济绩效不显著;政策的不稳定性会抑制政策对技术绩效的激励;政策对绩效作用存在滞后效应。比较不同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供给政策对创新的技术绩效有激励作用,环境政策对技术绩效和经济绩效有激励作用,需求政策对经济绩效作用显著。最后,提出应加大需求政策供给力度,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