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2.
“周口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尉然,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优秀的乡土小说,其小说文本独特而出色的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以喜剧笔调书写悲剧内容、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本色地道的乡土原生态语言运用、鲜明现代性的凸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乡村不再是乡土文学书写的唯一对象,乡土写作中有了都市的影子,城市成为乡土生存写作的重要背景,在城市中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处于困境的乡土者,乡土叙述者以无比同情的笔墨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辛酸与失意。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6.
泛指:师陀小说的写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乡土小说作有,师陀的作品为求超越特定的铎旬而提升为民族生存处境的概括和整体更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泛指化倾向。与一般乡土小说地域描写的具体性、清晰性不同,师陀有意淡化地方色彩,使作品的地域描写指出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他常常稀释现实生活原生态,忽略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反复讲述人生的各种悲剧性故事,突出生活中不变的阴暗与丑陋,引导读者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  相似文献   

7.
<湖光山色>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乡土小说.河南作家周大新以其对乡村深厚的感情和对乡村生活独特的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又揭示了乡土中国人性的固守和蜕变.小说中蕴蓄着深沉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返回乡土的理想主义;二是对乡村生活的平实描摹,既不神圣化,也不世俗化;三是对乡村人物人性的关注,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四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历史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他在作品中表露出深深的乡土意识,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汾河的圆月》是萧红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篇作品,对于特定时代的书写,不仅体现着当时的历史现实,而且也是作家历史观的表现。萧红的一生充满着苦难,经历过丧母、丧子、战争等人生重大悲剧。在该作中,作家一如既往体现了其独有的女性敏感和睿智的观察力。小说通过描写一户农民的儿子被征兵之后家庭生活的巨变,不仅表现了战争带给农民的生活上的苦难与心灵上的创伤,乃至于对乡土文明的冲击,同时,也表现了苦难的生活难以压制人性的至情,作者在无情的战争中书写着人间至爱。  相似文献   

10.
概览五四后的乡土小说,民俗描写大量出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民俗描写蕴含着独特多样的丰富内涵,它是作品表现主题思想、彰显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学现象既是时代呼唤的产物,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乡土小说作家 ,师陀的作品力求超越特定的历史对象而提升为民族生存处境的概括和整体象征 ,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泛指化倾向。与一般乡土小说地域描写的具体性、清晰性不同 ,师陀有意淡化地方色彩 ,使作品的地域描写指向更广阔的空间 ,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他常常稀释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忽略时代和社会的背景 ,反复讲述人生的各种悲剧性故事 ,突出生活中不变的阴暗与丑陋 ,引导读者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师陀竭力寻找人物身上有普遍代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往往通过一个人来表现一类人的特征 ,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在文体方面 ,师陀运用了简化和议论的手段来加强作品的所指 ,又用诗意和讽刺来补偿理念化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土著作家的路遥在《人生》、《平凡的世界》与《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一系列作品中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小说叙事的聚焦背景,在出走—寻找—归来的模式框架中深入探析了人由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转向过程中抉择的苦痛和寻求未果彷徨的心路历程。复杂心路之旅书写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乡土作家遭遇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的矛盾选择和对现代文明合理性的质疑和焦虑。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本文从作家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文本去体察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对乡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言说特色,从而了解师陀面向乡土世界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  相似文献   

17.
湘西文化是原始楚文化的遗存,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不顾自己的作品成为落后的表征,记录了湘西多神的宗教信仰、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族性格,构筑了一个神性的乡土空间。乡土在西方中心的现代性知识透镜下,是一个被遮蔽和被同质化的空间,沈从文对"湘西"的神性书写,是在创作独特的文学世界,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生存多样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一、旅游资源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中的作用 乡土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地理学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而乡土地理教育得到全新的发展和繁荣则是21世纪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及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呈现给广大学生的是新理念、新文化和新课堂.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这为乡土地理教材资源的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旅游资源作为最具特色的乡土地理素材,可以充分突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特色.传统乡土地理教材中,对于各地旅游资源的简单介绍已无法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深入了解和探知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对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对乡村苦难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整体性的文化层面和民族心理。在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书写中,作家们表现了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金钱腐蚀与肉体残害,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表达了对乡村苦难的体恤情怀和承担意愿;在表现自然或人为环境对乡村及农民的生存挤压与压榨中,乡土小说家们又表现了对苦难具体情境的极致刻画,但在狂乱恣肆的书写中又导致了苦难本质的虚无。  相似文献   

20.
郑在欢乡土世界的书写提供了与以往异质的文学经验,透过悲悯的眼光呈现生长于其中的人的生存样态。本文通过分析郑在欢的短篇小说《戴花的羊》,深入探析了其乡土世界创构的独特性以及关照乡土生活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