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听课是教学常规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和研究,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听课这一形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听课在很大程度上却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听课无形中成了多数老师的心理负担。实际上,听课的主要作用在于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听课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从经验型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日益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听课这一传统研究活动具有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等,听课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学校也开展了“每日一课”活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听课是学校中再平常不过的日常教研活动,每个教师也都在教学工作中重复着听课的活动,自然也会积累一些听课的经验,这些经验会对听课者或多或少地起到作用。但是有些听课者并不认为听课是一件复杂的、技术性的活动,并不认为听课是让一位教师快速成长和成熟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一所学校组织了大量的听课后,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没有取得长足发展,原因何在?一是缺少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听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的一种途径。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听课。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听课呢?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多年听课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吕赟 《辽宁教育》2007,(7):65-66
听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的一种途径。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听课。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听课呢?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多年听课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教导处的教学决策是这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导处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听课是常规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听课,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等;通过听课,可以了解学校整体教学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7.
现在,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业务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听课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所听课的层次,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对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这种活动让教师自觉地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从而高效、快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听课是教师学习他人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形式。听课教师听课前不做必要的准备,那么听课时就有可能无法理解上课者的教学意图;如果听课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就很难提炼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如果听课者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机制与学生的思维火花,就无法通过听课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无怪乎,当有些教师外出听课活动后,问其收获如何?只会说“差不多”、“很好”这样的评价。这样没有产生效益的听课,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增加了工作量,更枉费了主办者的各种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9.
吕赟 《辽宁教育》2007,(8):65-66
听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的一种途径.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听课.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听课呢?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多年听课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现在,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业务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听课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所听课的层次,并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对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这种活动让教师自觉地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从而高效、快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杨争鸣 《云南教育》2015,(Z1):68-69
听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无论是领导听课还是教师之间的观摩听课,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但是,不少教师在听课中存在误区,仅仅注意到教师的板书、仪表、语言和知识是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等肤浅的问题,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层次,深入分析授课者的教学得失,对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起不到有效的借鉴和反思作用。听课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评课是“好评”——浅谈评课的几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江西教育》刊登过几篇有关教研员听课评课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因为听课评课是教研员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所以想补充一些意见。 教研员下校听课,就其目的而言,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了解型:指了解学校教学改革情况、学科专题研究情况、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新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状况等的听课。(2)考核型:包括教坛新秀、优秀课评选的听课;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听课;教师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晋级的听课等等。(3)总结经验型:例如,为了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或总结教学科研成果等,教研员下学校,进课堂,帮助教师对教学实践经验、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理论升华的听课,均属总结经验型听课。  相似文献   

14.
怎样去听课     
<正>一、带着设计进入课堂比较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教研课就要开始了,有教师匆匆忙忙进入教室,赶快拿起学生的书本浏览一下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听课前,这些教师连教学内容都不熟悉。这样的听课,效果一定大打折扣。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听课已经成了这些教师不得不完成的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作为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的学习途...  相似文献   

15.
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在岗培训和教学研究,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地变革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我校是农村初中学校,具有规模小、师资少的特点,多数备课组老师的人数在2~4人,为此我校规定了一种符合山区中学实际的“校本教研”机制:以备课组为单元的教师挂钩相互听课、评析、反思的教学行动研究方式,每单元的教师挂钩互动,每学期相互听课10节…  相似文献   

16.
正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价。许多学校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评课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新教师迅速走向成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7.
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组织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怎样借助学校教师集体帮助教师个体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以此来提升整个学校英语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把听课、评课作为英语校本教研培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听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更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因此,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听课制度的建立,设有互听课、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评比课、考核课、推门课等各种听课形式,有的学校还设立课堂教学开放日、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听课,让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取人之  相似文献   

19.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而听课是抓好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抓好听课这一关键环节 ,可以准确的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 ,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持久的提高 ,因此 ,不断探索的教学听课方法 ,是每一位教学管理者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当前 ,教学听课大多采用深入教室听课的方式。实践中 ,这种听课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第一 ,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干扰授课的正常进行 ;第二 ,脱离平常自然的教学环境 ,教师授课 ,学生听课都受拘束 ;第三 ,各项组织工作烦琐。因此 ,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随着学校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有利于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有利于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了解教师的备课状况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情况;有利于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改善管理效能,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校长听评课应做到“六看”:一看教师的敬业精神;二看教师的教育理念;三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四看教师的教学技能;五看教师的课堂效果;六看教师的仪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