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世纪之交,历史题材艺创作空前繁荣,并在学术界与读中引发了热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真实、虚构、学功能等问题上。本意在把有关“论争”作一简介,中所指涉的历史题材创作限于:一、其人物或故事缘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涉及被指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品;二、展现古代历史的作品,不包括表现近现代史方面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以往社会历史批评失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基本原则发生了偏差,重提社会历史批评就应该重新科学界定其基本原则。为此,必须:第一,恢复文学的自主性原则,第二,重建“真实”的概念;第三,重写典型性概念和原则;第四,改变对创作类型,创作风格作僵硬的划分。重提社会历史批主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文关注“史料”在以华侨华人史为题材的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叙事功能及其意义负载.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创作将史料作为一种文本拼贴的范式,不仅营造了具有历史真实的阅读效应,而且由于史料的语言区分与引用形式的差异,相应产生了共生性和对立分裂性两种历史书写的形式,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孕育出了多元化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太裔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题材小说《战争风云》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表现二战进程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从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至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作者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运用了把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将文学和史实置于一炉,从而使历史的真实感得以呈现的创作手法。这一再现历史的手法集中体现在对虚构主人公亨利.维克多一家命运沉浮的描述,对一部虚构的军事著作的呈现,以及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勾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行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祚话和消解在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历史价值观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数量快速增长,成为电视剧平台的主要题材之一,优秀剧目不断出现,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和革命历史普及效果。随着更多的创作者进入这一领域,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历史价值观混乱的问题。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专注于对革命历史的表达、演绎和重现,强调主流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除了要符合一般历史剧在历史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以及来自当代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更加具体严谨的审视与观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价值观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定位,准确把握“人民性”“客观性”和“当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实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的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美国新历史主义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循环论史观为指导 ,旨在颠覆表现于十七年小说中的阶级论和社会进步史观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由于新历史主义小说既未摆脱观念先导的表现模式 ,所立足的观念又违背了历史本真 ,所以 ,它与十七年小说相比 ,更加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李玉《千忠录》演述建文帝逊国事,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剧。《千忠录》的历史书写具有特色,它在采录史传的同时,也进行了增饰和虚构,所以它的历史叙事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特点。在建构历史人物时,《千忠录》并未完全化用史传形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创造出高于历史的艺术典型。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千忠录》浸润着“寓言性”,一是“厚人伦,美教化”的旨归,二是个人命运与遗民情结的抒发。  相似文献   

13.
This research attempted to creat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outhern Taiw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ased on the martial art novel “Xiao-Mao” (Pussy) by designing a role-play digital game “Taiwan Epic Game” about the war time; in which, Taiwanese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are presented in an innovative way with virtual scenarios.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digital game. The simulationist immersion premises were chosen to be the primary concern, with which the designers should pursue the supreme creation of situation, character, setting, and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am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players' cognitive growth, as well as cultural awareness in terms of the sense of existence of the environment, local culture, folk arts, faith and festivals, and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reated in the digital game can successfully merge “reality” and “virtuality.”  相似文献   

14.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作为影视艺术形象,被中外影视艺术家所钟爱,在其成为影视作品表现对象的同时,其形象也不断地被放大,甚至游走于人与神之间。笔者探讨了成吉思汗作为真实的人、半人半神到神化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表现,进而探寻影视艺术中历史人物与历史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传统思路看,直接基于现实世界这一层面上平面式逻辑考察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历史规律对历史进程的制约有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不是直接的,这恰恰缘于历史规律制约方式的二重性。历史规律在社会实践贯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它通过纠正历史运动的曲折性以确保自身贯彻下去来宣布历史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人们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如何把它贯彻下来,取决于人们对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为我们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霍桑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对于历史题材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当时文化现实条件的冲突。小说《红字》对于通奸主题的选用表明一种自然文化根基的却失与宗教束缚的冲突。同时,霍桑又把这种冲突具体到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使主人公身上也背负了某种文化基因的冲突重负。  相似文献   

17.
史料学观要求以客观的态度全面掌握、审视、研究史料,特别是“异质”的史料及其内部的“潜隐信息”;要求特别关注对持各方之间的“联结点”。史料学观拒绝“元叙事”。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应该、也曾经是平等的。期待“整合”之后,将有一部全景式的、真实的现代文学生态史。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数据在历史教学与试题编制中经常出现,在使用中容易出现问题,阻碍了教学及测评的正向拓展。因此,应注重历史教学中数据使用的"适切性",其中包含数据使用的"位置"是否合适和数据解释是否合理两大维度,被概括为"适合"、"贴切"。文章通过剖析不当使用的实际例子,印证了不够"适合"与"贴切"所造成的数据型史料的运用缺憾,提出合理使用历史数据的相关建议以及避免数据使用失当的有关思考。  相似文献   

19.
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可以概括为“青春远行” ,从中又延展和生发出村庄、麦子、天空、远方等意象。“青春远行”在本质上是一种“浪子”式远行和美学历险 ,其目标不是指向“家” ,而是指向遥远的“天边外” ;其结局是悲剧性地“死于中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