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a few与few,a little与little可表示相同的客观意义。但它们承载的假设和期待不同,从而使其非客观意义大不相同。本文基于Langacker 《认知语法基础》对意象的阐述分析和讨论了它们的非客观意义;并指出,认知语法及其意象意义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和英语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辰玲 《科教文汇》2009,(28):263-264
由朗加克(Ronald W.Langacker)创建的认知语法对语言结构做了系统的解释,将语言能力和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词类是图武性的象征结构,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本文以认知语法为视角,描述了如何通过其象征性,图式性以及语义功能来界定名词和动词的词性。  相似文献   

3.
钱鹏 《情报杂志》2004,23(11):59-61
自然语言理解和研究需要突破当前的语法层面 ,进入语义分析 ,实现“语法 -语义 -语用”三位一体 ,与语言学角度相结合而不仅仅是统计学角度是语义分析研究的一个方向。隐喻由于一开始就是基于语义的 ,所以分析隐喻对语义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分别体现在语义映射模型的建立、语义和逻辑、语义和认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郝亦佳 《科教文汇》2008,(15):102-102
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然后,就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实际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5.
潘攀 《科教文汇》2010,(19):124-125
目前,对动词ing形式的定义这一问题,我们并没有能在英语研究相关领域找出令人满意的完整的答案。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理理论来分析动词ing形式,通过将动词ing形式与其他语法范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传统上的仅仅按动词ing形式的句法功能来定义是不完整的,动词ing形式实际上具有许多个语法范畴应有的特点,它是许多个语法范畴的边缘成员的一个集合体。  相似文献   

6.
张日冉 《知识窗》2023,(6):54-56
文章在认知拓扑语言学的基础上区分了心理辅导中的心理空间认知观与语言符号认知观,提出心理辅导治疗的实施要服从于心理空间认知观的取向,指明心理空间的拓扑等价观对认知行为治疗中实施认知改变与认知重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操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由乔姆斯基开创的生成语法学仍然占据着语言学的主流地位。但与此同时,有一批语言研究者不愿跟从主流的步伐,仅仅从结构的内部特性去解释语言现象,而是十分注意语言结构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他们尤其对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很感兴趣。这批研究者共同的研究成果逐渐汇集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  相似文献   

8.
刘洋 《科教文汇》2012,(22):113-114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本文对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基本理论加以阐释,并总结其不足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张魁星 《科教文汇》2009,(5):265-265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鲜的学科。认知语言学任重道远,要获得长足发展还需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0.
仇瑶宇 《大众科技》2009,(10):175-176
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文章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研究语义和语用的界面问题,根据当前最为流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相互关系的观点,即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相互补充的学科的观点分析语义和语用的界面,结合概率语言学,从认知的视角推动了界面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坤荣  郑卓  韩琳 《科教文汇》2009,(4):178-178
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是英语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正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词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离散的经典范畴观和客观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基于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观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反映了自然语言的本质,其研究方法论可以更满意地解释语法层面和指导英语语法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从认知方面对语言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词,句的层面,而向更大的语篇层面发展。本文分别简要总结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并以实际的语篇为例,简要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已渗透到语言研究的诸多方面。它将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意义概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范畴化、原型理论、认知模式和隐喻化揭示了人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并为日语教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思路。日语教育者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探索日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可提高日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朱励奋 《今日科苑》2009,(24):134-135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在语言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给外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学习中的原型理论对于促进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的名词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词类转化现象,属于构词方式的一类情况,但是当今语言学对这种语言现象有了新的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用名词表达特征过程是名物化现象,这就扩大了名物化的范围。认知语言学为形容词的名物化提供解释依据。本文将考察语篇中特征的名物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Chomsky的生成语法对认知语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从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曾臻 《科教文汇》2009,(6):246-247
隐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知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或修辞现象。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认知语言学流派以认知科学为依托,重新定义隐喻,突显了隐喻的另一种功能,即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并通过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阐释了隐喻的形成。从修辞和认知两个角度,剖析隐喻的双重功能,透过语言表层揭示隐喻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复杂而抽象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特定的情感体验知识铸就特定的情感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喜悦"情感概念转喻的认知研究,挖掘"喜悦"情感概念转喻的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的和不同的有关"喜悦"情感概念的转喻模式,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