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地瑞样志》的序和构成《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褚家塘是原上海县莘庄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队,也是一个在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娄县志》中就记有村名的老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于1993年起开始动迁,至2009年动迁结束。几乎在村庄最终消失的同时,我利用闵行区、莘庄镇馆藏档案和自己收集的家庭档案,完成了《褚家塘志》的撰稿。志书被列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于2010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上海目前唯一一部以自然村(生产队)为记述  相似文献   

3.
《泰州市报》于1990年3月开设了《爱我泰州》专栏,辟有“我与泰州”、“革命斗争史话”、“地方史志”、“海陵人物”等。一年来,它突出地方性,注重时效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泰州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区”之美称,是人文荟萃之地。为了让读者了解泰州,我们发表了《泰州古今》一文。一些外地人来泰州,读了这篇文章后说,别看小泰州,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八月一日,在合阳报社举办的“全国县报全展”会上,《合阳报》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头版头条《追悼会上的红花》一下子吸引了我,“看了题目,你可能觉得奇怪。按习俗,追悼会上,不戴白花,便佩黑纱,为什么会披戴红花呢?”它逼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通讯,它确实象  相似文献   

5.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6.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6月26日,虞山镇《琴湖村志》举行首发式,常熟市档案馆及时将该村志征集进馆,成为馆藏第四部村志。《琴湖村志》始编于2010年8月,于2011年12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区划调整,琴湖村即将告别历史,而这本《琴湖村志》,采用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的笔法,客观、系统地记述了琴湖村的变迁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神州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女子报刊,前后共有两个版本,报名相同。第一个版本:为纪念秋瑾牺牲而创办《神州女报》第一个版本创刊于1907年12月,当时上海妇女界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秋瑾女士,决定将《女子世界》和秋瑾办的《中国女报》合而为一创新刊即《神州女报》,其发刊辞中说:“创此神州女报,以竟女士之志。”主编为原《女子世界》的主编陈志群。《神州女报》创刊号上刊登了徐自华写的《神州女界新伟人秋瑾传》,称颂秋瑾这位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神州女界新伟人”,并重新发表了秋瑾的《警告姊妹们》、《中国女报发刊辞》、《演…  相似文献   

9.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10.
上海《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创刊,1937年11月24日停刊。该报是四开小型报。它根据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分别办了三个副刊。其中有一个副刊《言林》,与《立报》同日创刊和终刊,由谢六逸主编。谢六逸是个副刊编辑名手。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登载曹聚仁的遗著《我与我的世界》中提及:“五四运动以后,副刊编辑名手,邵力子、孙伏园二先生而外,黎烈文、谢六逸二兄也为世人所推重,他们都是善于做拼盘的好厨子,富有战斗性,”在他的悉心努力下,《言林》在社会上享有卓著盛誉,颇为社会人士所赏识,所载文  相似文献   

11.
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经过五年的整理发掘,在馆藏上百万册近代文献和数万张历史照片中,精心筛选出约12000张记录上海近代历史真实画面的图片,经过考证、归纳,编成了大型图片集丛书──《老上海风情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 《老上海风情录》中披露的历史照片中,约有70%是建国五十年来首次同广大读者见面,其“含金量”令前一时期出版的各种“老字号”书刊难以比肩,它向当代的历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上海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最新视角。这套“丛书”分为…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文摘报》934期有一则《更正》:930期摘登的《巴西一精神病人收容所的暴虐》,标题和文内的“巴西”应为“阿根廷”,未发现《上海译报》原稿之错。我很惊讶:翻译者竟连Argentincv 跟 Brazil 也分不清!无独有偶,紧挨《更正》,摘登的是《摩洛哥“皇宫盗案”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建立》(原载《人民公安报》),文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相似文献   

13.
柳湖,绿树环抱,碧波荡漾,乃平凉地 区的一大名胜。1938年,为纪念“七七”抗 战一周年,这里曾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 碑》。因事过境迁,其详细情况已鲜为人 知,地方志书且也失载,1996年出版的《平 凉市志》甚至断定此碑“碑文均佚”,果真  相似文献   

14.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夹缝里诞生的“特区”何谓“附报”?它相对于正报而言,意即附属于正报的报纸。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材料表明:全国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经济效益报》有“七色版”。何谓“七色版”,我正纳闷。恰好友人送来一份绿版的《经济效益报》,只见它报头是绿色的,主要新闻和文章的标题也是绿色的,难道这就是“七色版”中的一色吗? 我怀着好奇的心,请教了一些新闻界的老前辈,他们也说不出“七色版”的道理,但是,他们都喜爱这张报纸。他们说,《经济效益报》的内容实在,的确是一张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报纸。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有家《小主人报》,创办于1983年7月,是中国第一张少年儿童自己办的报纸。它的编辑记者,最大14岁,最小只有8岁。它以其特殊地位和内容,在海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王阳端的《“小主人”外交轶事》一文,从《小主人报》的小记者、小编辑与外国客人的交往这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创办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时,短短几个月的工夫,它的销数便一举达到8万份,超过《申报》、《新闻报》等老牌大报在上海的销数,令报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它使晚报从此在上海盛行起来,读者也养成了“一天看两次报”的习惯。而使《大晚报》获得如此成功的,是总经理兼总主笔曾虚白。  相似文献   

19.
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家叔戈公振诞生的九十周年,十月二十二日又是他逝世的四十五周年,我特把他在五十多年前写的遗著《英京读书记》整理和发表出来,作为对他的追念! 家叔公振在上海时报工作时,即专心研究新闻学和中国报纸的历史。一九二五年二月,他编的《新闻学撮要》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他著的《中国报学史》,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当时称新闻学为“报学”,称报纸的历史为“报学史”。如他在一九二六年六月为《中国报学史》写的《自序》一开头就说: 民国十四年夏,国民大学成立,延予讲《中国报学史》。予维报学(Journa-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成为志怪志人。这是鲁迅在《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好。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它都是一种史实的记载,它是靠调查研究,从民间搜集来,把它记录下来,因此叫“志”。“志”就县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创作在古代字典里不是“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