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朱金凤 《山东教育》2002,(26):27-28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只有80余字,却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论是在内容、写法上,还是情感的抒发上,和这篇文章都有相似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运用联想和想像,创造空灵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色,是全篇最为精彩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仿佛积水的错觉,“水中藻、荇交横”的描绘,使人相信确实是水中情景,然而“盖竹柏影也”,又使人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在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一定对文中所描绘的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难以忘怀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实在写得太妙了,虽然整句没有一个“月”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月色的美好。是什么使得这句话产生了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5.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著名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有80余字,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演奏出一曲夏日悠长的月光曲。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这洒满月色的画卷,触摸作者心灵的颤动。  相似文献   

6.
《满井游记》是作家袁宏道在游历了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后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他的这篇山水游记信笔直抒 ,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 ,物我交融 ,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舒徐自如。这篇小品文生动描绘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于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愉心情 ,充分体现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特点。那么 ,作者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也不例外。作者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 ,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人把他的环境人…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晚明小品文,打破了“道统”对散文的长期统治,在散文领域内言志抒情,叙事写景,充分表现出悠然自得,天真自然的情韵。晚明小品文中非常重视作品的“趣味”,敢于说真话、表真心、抒真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散文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这篇散文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美妙,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散文中作者十分重视围绕这一中心选景,使景物非常突出、集中。而文章题目是“小石潭记”,文中就紧紧围绕“潭”字选景,文中“潭”字共出现四次,都是为写景服务。为此,我们应抓住“潭”字,围绕“潭”字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
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中文自修》2006,(10):54-5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无与乐者:思量身旁没有一个可以跟他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③张怀民:苏轼友人。④“相与”句: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⑤“庭下”句:月光流泻在庭中,庭中宛如充溢着一池清凉透明的水。⑥藻荇(xìng):两种水草,叶浮水面。⑦闲人:苏轼当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加“本州…  相似文献   

10.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11.
刘慧兰 《现代语文》2010,(12):44-4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沽、恬静的月夜之中,有令人遐思无限的意境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借嗅青梅偷偷瞥一跟心爱的意中人,区区几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娇羞美……汉语言文字有着无限的广度、深度和丰富的容量。  相似文献   

12.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借尼斯湖之谜告诫人们要相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文章始终抓住“疑”与“信”两十字来写,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者对此事的“疑”与众人对此事的轻“信”来展开。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13.
“天山共色”是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一个句子。《与朱元思书》被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寥寥144字就描绘出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相似文献   

17.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作者46岁被贬黄州时所做。苏轼空有满腹才华,不被朝廷重用,内心凄凉,无处排遣,来游赤壁无非是借古人之事消胸中之块垒。他当时所游赤壁乃是赤鼻矶,并非真正三国赤壁古战场。词人对此没作纠缠。只说“人道是”三字轻便了事,接下来对此地景物进行非凡描绘。请同学们找找哪几句是写景的?  相似文献   

18.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积少阂人如吾弹入耳。【注释】①选自《东坡  相似文献   

19.
<正>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  相似文献   

20.
唐代散文大师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精品,充满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篇游记全文不足二百字,以写景为主,却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幽邃。作者饱藏浓墨着力描绘小石潭的石之奇、水之清、鱼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