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推动作用。中心城市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实现学校教育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联动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心城市高校的战略选择。构建和谐社会中心城市高校必须解决好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和自身内部和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区域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分布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区及其所辖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也面临着再次转型,服务地方成为这类高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梁凯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8):107-111
位于非省会城市和非经济战略中心城市的高校——远离中心城市高校,与中心城市高校相比,有着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准确定位,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这类高校的办公室,由于其综合性、全局性及统领性职能决定了他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迅速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职能转变,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对外联络和督办督查等职能,推动学校改革,特别是学校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4.
相对高等院校的区域分布或省域分布构成的横向分布结构而言,高等院校在行政区划层级上的纵向分布结构的分析同样能反映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及其教育公平的实质体现。我国的高校在纵向分布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民办院校等在北京、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以下的城市中的数量分布,清晰地显现出我国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治中心城市的集聚,造成了政治中心城市有大量高等院校的拥堵局面。我国的高校纵向分布结构应该逐渐从政治中心群聚转向经济中心群聚,并具备多元中心分布的前瞻性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5.
构建远离中心城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非常重要。文章通过描述远离中心城市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这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构建远离中心城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20,(1):86-91
本研究以广东省10所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为例,从学科评价、高层次科学研究、国内外高水平论文发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并将其与2所中心城市地方高校进行比较,针对差距,提出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善学科组织,建立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科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抓住了经济起飞的契机,不失时机地发展高等教育,并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地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方式,率先对中心城市办高等教育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据统计,目前广东省中心城市举办的高等教育,无论在高校数量、办学规模、招生数量,还是投资规模,都接近或超过全省(不含部委属高校)的1/3。同时,这些由中心城市举办的地方院校在改革旧的高教体制、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方面,敢闯敢干,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可见,中心城市办学对广东高教的改革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非中心城市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四川非中心城市高校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较弱;竞技体育发展资金来源单一,在管理模式上缺乏灵活性,高校对竞技体育建设存在“高度重视、低幅投入”的现象;地缘因素是影响非中心城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首要外在因素,为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各高校应统筹规划本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努力创建适合自身竞技体育发展的融资渠道,并体现出建设突出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试论非中心城市高校的中介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中心城市高校应在促进高水平大学与自身服务区域间的联系过程中发挥中介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合作 ,提高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水平 ,增强高水平大学服务社会的针对性 ,使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地面向社会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远离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边远、偏远地区的高校发展不仅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而且决定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决定着我国的发展速度、这些高校与位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高校相比,虽办学条件较差,但却对当地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给予这些高校更大的关心和支持.以使这些高校成为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全面服务的综合高校,并与所在地建立积极的互动的发展关系.使这些高校成为所在地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信息咨询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当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高校逐步具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四大办学功能,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面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趋势新要求,中心城市高校必须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内涵建设的新方向,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和完善其四大办学功能,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五邑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1987年末发布命令,决定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明斯克、基辅、德涅泊彼得洛夫斯克、切良宾斯克、托姆斯克、平扎、沃龙涅什、斯维尔得洛夫斯克、哈尔科夫等等13个城市建立区域性高等学校中心,同时颁布了《区域性高等学校中心条例》。建立区域性高校中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市、区高校的活动,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创立和发展品牌是地处非区域中心城市高校聚集优质办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随着品牌效应的发挥,它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极大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本文将从明确学校定位、评估内外条件、确定战略目标、形成可操作方案和择优遴选战略方案等五个方面阐述非区域中心城市高校品牌发展战略的制定策略。  相似文献   

14.
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承担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重要力量.这类高校因其区位劣势与品牌劣势,在全国高校发展格局中竞争力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属于典型的"弱势"高校.应采取多渠道融资、组织结构创新、国际化和适度规模的发展战略,以促使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的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区域中心是21世纪初区域经济竞争的重点.在确立和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对构建区域中心具有人才支持,知识创新、高科技传播与推广作用.在建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高校在构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精神,凸现区域文化特色,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因而在构建区域中心的过程中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立高等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简讯     
香港大学教学管理与师资培训报告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本刊讯:由广东省高教学会、中山大学和佛山大学联合主办的“香港高校教学管理与师资培训报告会,于4月19日至ZI日在中山大学召开。国家教委专职委员、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同志到会作了关于当前高教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香港高校的几位专家,就香港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和师资的培养和培训D等作了专题报告。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共7O多人。广东省中心城市高等学校办学经验座谈会在深圳大学举行简讯本刊讯:4月3日至4日,广东省高教局在深圳大学召开了“广东省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7.
论中心城市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心城市地方本科高校只有科学合理定位,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中心城市地方本科高校有自身的不足,更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办学定位要立足于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发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周萍 《江苏高教》2005,(5):31-34
本文首先总结了长三角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呈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接着分析了政府和高校在这些模式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就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水平。影响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的数量、结构、规模和建设的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基地和机构的建设。要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就要按照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和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扩展社会服务领域;面向区域社会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层次和质量:加强基地、实体和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地市州域高等教育已经支撑起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些高校设置比较集中的非省会城市,成为高等教育亚中心,表现出高校数量多、高等教育体系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等特征.高等教育亚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新的主要生长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重视、高校主动为地方服务和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亚中心快速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