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那些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爱琴海地区文化,不仅是多源的,也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2.
顾炳枢 《寻根》2005,(3):44-48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特色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红山玉猪龙”的“猪首龙身”、”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太极”的“阴阳鱼”型制,均是人类胚胎的象形,是性生殖崇拜图腾。1.把“红山玉猪龙”看作人类胚胎象形的观点,与中华人文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传统相一致。2.把“红山玉猪龙”看作人类胚胎象形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陈智勇 《寻根》2002,(6):8-13
人类在适应和控制自然环境的进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项成果便是宫室台榭的发明。这些建筑形式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控制能力,而且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其中,作为先秦时期人们建筑生活中的“台”,即具有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6.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地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到古异,淑诡可观”。神话与宗教不可分,“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成分相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是我在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自2001年开讲以来,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学期的教学评估都以高分进入全校同类课程的Top5%,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当年之所以开设这门课,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大别之有三种形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当前大学的文化类选修课,几乎都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注重的是《周易》、《老子》、道教佛教之类的名人和名著。这当…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我们在文化中成长,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品格。我们属于文化,文化又由我们体现和创造,我们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文化。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11.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2.
释名两则     
周宗旭 《寻根》2010,(6):87-89
<正>"筷子"命名新考"筷子"缘何而名?论者历来皆以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所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之说为底本。其后所有论者皆以"箸"与"住"同音,行船忌讳  相似文献   

13.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4.
舒姓与群舒     
舒洁 《寻根》2008,(5):102-103
舒姓在当今中国汉族姓氏排行中列第147位,人口不多,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076%。其姓来源于一群古老的方国,那就是群舒。  相似文献   

15.
楊天石 《中国文化》2006,2(1):23-38
抗戰時期,蔣介石在公開談話或與日方的秘密談判中,曾以“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作為條件或“抗戰到底”之“底”。部分學者對此的解讀 是,蔣準備放棄、出賣東三省,因此他們對蔣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持嚴厲批判態度。但是,批判者實  相似文献   

16.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8.
牡丹与“国花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士琦 《寻根》2001,(1):79-80
牡丹花艳丽多姿。雍容华贵。为国人所喜爱。今有尊之为“国花”的。然而这“国花”之称实际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9.
雷颐 《寻根》2001,(6):4-6
“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一般认为是外来的概念,但实际上,“公共空间”却不完全是外来的。村头的大树下、井口边、场院中,城镇的集市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往往是升斗小民自然而然的聚会场所,虽然所谈大多是生老病死、年景收成、家长里短,但这毕竟是平民百姓间的信息交流,而且,间或也会有些许关于社区、甚至“天下大事”的话题。正因为如此,在某些“敏感时期”这里那里才或会贴有“莫谈国事”的条子,提醒人切莫自招祸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