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小说中的情感意象与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女性人物带有浓重的情感,其情感传达方法是为情感立像,即创造出生动传神的文学意象。她创设的小说意象带有不同的情感品味,呈现着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复的意象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张爱玲小说中包含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意象,在主题及情节上具有凝聚作品的精神意义、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充满对人物命运、情绪等的象征暗示的意象则以其本体上特异鲜明的特征,带来对特定的人物思想和人物心理一种持久的辐射和穿透功能;而大量涉及到环境景物的意象的使用,从独特的角度积蓄和保存着作品的情绪内涵和审美意味.鲜明的感观冲击力和暗淡阴郁的格调是张爱玲意象创造上的个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8):49-55
《吕芳诗小姐》在叙事方法上别具匠心,注重叙事空间的营造。小说中作为空间意象的"红楼""贫民楼"和"钻石城"不但对文本具有结构意义和审美功能,而且作为潜在的叙事力量在开拓人物的心灵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主体突破重围向本质自我挺进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这三个空间意象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审美场域,深受中西文化影响,从而使小说因继承而根深叶茂,因创新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所要求和提供的"歧义宽容"原则,使"艺术的救赎"在主体建构中成为可能,这是王小波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诉求。文本寓意的歧义、多元,人物命运的丰富、可变,"诗意"人生的发现和构建,"诗化"表达的探索和追寻,等等,构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审美现代性要素,关于艺术的真谛在于"叵测"的论断,更是以小说文本的虚构形式揭示审美现代性的精彩之作,"穷尽可能"的文本构建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而成为作家"试验自我"和"改写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审美现代性要素为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和主体建构开启了创新和救赎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世界别致新颖 ,异彩纷呈 ,不落窠臼 ,她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把对象陌生化 ,借意象包括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听觉意象、联觉意象以及种种隐喻和象征等把读者带进审美理想的化境 ,使她的小说文本透出难以抵御的意象魅力。张爱玲的别具一格与其独特的创作文本对后世具有永远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中,原型化的重要途径,是将现实的人事物象与原型意象彼此交融,或者将原型意象"置换变形",使它与现实人事物象巧妙叠合。原型象征的创造,使作品与人类无限的记忆建立了深层的联系,小说就具有更加丰富而深广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情节、绘制人物情绪曲线图、改写人物命运等三个环节,借助教师搭建的情绪与命运坐标图,在人物跌宕起伏的经历与情绪变化中,丰富人生体验,探寻小说人物的宿命根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达成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有关戏剧的早年经验,一直存在于小说家潘军的知识和审美结构之中。这种审美情结,在潘军过去的小说叙述中,就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近创作的《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等三篇小说中,戏剧意象的叙述功能和审美作用再次得到集中的呈现。戏剧中的人物动作造型、人物形象和故事等,以原型意象的形式化入小说叙述中,使其不但在小说的情节铺展、人物塑造和意义抽象等方面发挥结构性的叙述作用;同时,作为被充分意象化的原型和虚设的线索,也使得小说呈现出兼具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美感的诗性文本。  相似文献   

1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创作的"人生三部曲"系列小说(即《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中,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冷峻的叙述角度,展现了更贴近生活的"原生态"的婚姻生活,构筑了一个真实的婚恋世界。与此同时,她让笔下的都市平凡男女在婚姻中成长起来,在"烦恼人生"中寻求解脱。由此启发读者思考生存的困境、体验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中的太阳意象绵密奇崛,多采丰盈,寓意苍凉邃远.其叙事功能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描述性功能.指太阳意象仅作为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环境描写出现,为作品提供时间背景,创造氛围;其二是隐喻性功能.指太阳意象既是温暖、正义、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又是挣扎在“生死场”上底层民众艰难生存图景的外显,更是暴戾社会男权专制的写照.透过太阳意象,萧红展示了小说创设的情境氛围,更突显出她对民众疾苦的凝视和同情、对男权专制强有力的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14.
洛林·汉斯贝利是第一个将黑人戏剧搬上百老汇剧院的黑人女剧作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研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能够从中解读出汉斯贝利本人强烈的生态关怀意识。通过自然生态的描写,反映了汉斯贝利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以及对融于自然的渴望;通过社会生态的描写,汉斯贝利旨在呼吁人们不要只顾自己利益而使社会关系淡漠化;通过精神生态的描写,表明了汉斯贝利对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着重描写的对象之一,"戏子"的形象几乎贯穿于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艺术还只是供人消遣而尚未受到人们充分尊重的年代里,艺人的悲剧命运值得人们去反思。通过对《啼笑因缘》和《夜深沉》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张恨水笔下的戏子形象及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并由此来考察张恨水小说在暴露国民性弱点和鞭策民族劣根性、重塑民族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本时段文学创作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池莉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材内涵的观照和挖掘,认为池莉本阶段的作品有力地制造、维护和传播了这种“新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辽宁籍著名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在乡土守望之中展现了广阔的审美文化视域。她的小说文本再现了儒家文化所蕴藏的家族主义、伦理本位和血脉亲情等诸多文化符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中再现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小人物的侠骨柔情,呈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特色,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指数大幅降低,极力突出其"独立"追求和"忍韧"性格,她笔下的典型人物性格立体可感。她的小说蕴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侠义文化、海洋文化、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丁玲到解放区后,作品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减少,仅在小说《入伍》、《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部作品中出现少量知识分子形象为主要人物。虽然人物少,但这些人物塑造的视角却是较为复杂的,其中有文化先驱者与懵昧大众的冲突而生出的慷慨悲歌,也有从大众视角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批判,而最终主宰作家视角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坚持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艺术,她讲的故事具有日常生活化和关怀人性与人生的特点;王安忆提出“小说的物质部分”强调小说的情节应当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强调小说中理性的力量,总结创作规律,从而超越个人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王旭烽的小说创作,总体来说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特征也使其成为了典型的生态写作者,不仅在自然生态写作上有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积累,也在社会生态写作上有着十分成功的实践.并且,她的生态小说的写作,能够表现出以探讨人的精神状态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的指向,展现出了较为全面、科学而又自成一体、别具一家的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和小说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