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出版史上,闽北建阳作为古代刻书中心,向以刻书历史悠久、刻书机构众多、传世的刻本数量繁富而著称于世,建本古籍图书因之广泛地为学人所熟知。方彦寿先生以10年之功撰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载而不断裂,出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明一代是我国出版事业繁荣昌盛的时代,刻书种类极其丰富,版式风格千姿百态,印刷技术迅猛发展,因而在我国的出版史中占有辉煌的一页。为了了解、研究这一段历史,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一朝代都有过一些什么样的刻书机构。以及这  相似文献   

4.
商业出版活动存在于我国古代出版体系的各个阶层,而最具代表的是书坊刻书体系.坊刻以其敏锐的市场眼光、灵活的经营手法、独到的读者服务意识而独树一帜,其刻书之繁多、分布地域之广泛、从业者之众多、经营手段之多样,令官刻、私刻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有了书坊刻书才有了我国古代出版业的兴盛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西古籍出版中“牌记”与“书末题署”的比较研究□大连出版社许文彦王若“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在欧洲的古籍中,也有类似中国牌记记录出版年...  相似文献   

6.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本论先来讨论前者。历朝中央级出版印刷机构在刻书内容、版本形式、所处地位及影响上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沿革变化也打上时代的烙印。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从中理出封建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的发展脉络,找出某些规律。一、并不存在的唐代内府本  相似文献   

7.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8.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对书籍的刊刻出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在《书目问答》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因此,在他任湖北学政时,极力推行教育改制和兴办文化设施。如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兴建两湖书院,同时又设立湖北舆图局等出版机构。此外,对于湖北官书局(即武昌崇文书局)的刊刻出版事业,更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上海档案工作》2009,(8):F0003-F0003
上海的出版机构,可追溯到宋代年间华亭县学的刻书。上海开埠以后,在外侨创办的出版机构刺激下,上海出版印刷行业风生水起,这些出版机构有称“印书馆”的,也有“书局”和“书店”等,涌现了如商务印书馆那样资本达500万元的中国出版业巨擘。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一位出版家,有自己的印书出版基地.1995年方彦寿先生发表<朱熹刻书事迹考>一文,其中说:"朱熹刻本的种数达三十几种之多,闽、浙、赣、湘,宦迹所在,均有刻书,因此,朱熹实际上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出版家、刻书家."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中国出版史也是中原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除了官府出版、藩府出版取得了较大发展外,民间出版也达到了新的水平;明代中原民间出版的主体是私家刻书,书坊刻书和寺院刻书也有开拓;中原民间出版对于中原文献的传承、中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印刷事业非常发达,其刻书地区之广、机构之多、数量之大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书坊刻书业尤其发达,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明代的坊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的建阳坊刻。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2,(2):33-33,52,77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出版管理机关,也是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其刻本称"监本"。国子监除了刻书规模大、数量多、地位高以外,最让人称道的是监本刊刻质量的精良。凡是经过批准刊刻的书籍,都要经过三次校勘。先由负责校理的官员细加校勘,后由覆勘官作二次校订,最  相似文献   

16.
清中央机构刻书活动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进行,大多经过皇帝的审定和撰序。这些书从內容到形式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治需要和文化导向。清朝近300年间,以武英殿为中心的中央机构刻书总量已过千种,康、雍、乾三朝刊刻的总数计有500余种,占有清一代中央机构刊书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乾隆一代,刻书约350余种,居清代诸帝之首。许多闻名于世的鸿篇巨制大多出自这三朝。本文选取这一时段的出版物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央机构出版活动的分析,考察清中央机构刻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图;通…  相似文献   

17.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转折时期。不仅官府刻书甚多,而且私家刻书作坊亦蓬勃兴起,图书逐渐向大众普及。藩王在明王朝宗藩政策的引导下,致力于文化事业。刻书是其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藩府所刻印的书为"藩府本"或"藩本",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罕见的。河南是明代藩王居住集中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藩王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相继刻书百余种,门类庞杂,刻工精细,印制讲究,独具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常熟为中国藏书出版中心地之一,藏书家刻书、抄书蔚然成风,特色明显。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里谈到:"当今刻书,苏州、常熟为上,金陵次之。"常熟藏书家刻书、抄书活动为中华典籍的生产、流传做出了贡献。作者从常熟藏书家刻书概况、丛书辑刊、古籍抄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出版敬业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业是人的职业态度,也是支配人的职业活动的思想观念。成就任何一种事业,都要有一种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是不能办成一桩事情的。做出版尤其需要有敬业精神。敬业既是出版的最基本的素质,是职业的道德准则,也是做好出版工作的法宝。明末清初的著名刻书家陶湘说过:“非敬无以举事之体,非恒无以集事之成,吾生平于刻书,略有成就者,赖此二字之力耳。”江泽民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讲话,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说到的优良传统的第一条就是“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新闻出版是一家,这番话也是对出版行业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