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云南宣威杨光永个强大的民族,必然有全民族强烈的内部竞争意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然有全民族强烈的对外竞争意识。只有具有这种可贵的竞争意识,这个民族才能兴旺发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未来的世界,是经济实力竞争的世界;是...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汇近代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有效地高扬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孙中山对民族的爱国精神、重和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盖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强不息、团结仁爱、改革创新等在内的国民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秉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倡导: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强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拓宽教育阵地和资源建设,培养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能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突出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从物质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文化、经典型文化、民族文化心态四个层面上概括其主要特点。这雄伟壮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长期融合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这传统文化凝结成的。这民族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个人对于社会,义务重于权力,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从精神境界看,把道德需要看作人的最高需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6.
经济伦理是民族的时代化与价值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作为一定化类型的经济伦理,必须与时俱进,以促进民族经济与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面临着转型,但这种转型并不是传统的断裂,而是在现代技术生产条件下传统与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当代儒商研究的背景和传统儒商精神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儒商对传统的超越问题。文章认为。现代儒商精神对传统儒商精神的超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现代儒商应该坚持义利统一,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有法制观念;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为:培养全球“通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参与全球的教育竞争;创新化、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经济化;规避政治风险。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增强全球意识,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民族精神;以我为主,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和加大教育投入,增强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未来教师的培养与高师教育改革广西师范大学黄刚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正面临着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激烈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核心是民族精神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要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使民族兴旺...  相似文献   

10.
论述历史教育应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当前历史教育应着重从弘扬振奋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承继发展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出加强历史教育大纲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建设,以及运用多种教育形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精神传统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建构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概括与提升在当前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精神和新经验,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造性阐释,凸现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鼓励一般民众参与民族精神的自由讨论;第四,让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人权,无论是经济、政治的背景,还是文化传统的背景,都与西方有巨大的差异。构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人权的内涵。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所消化吸收。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其民本思想对今天的人权学研究仍有启迪;它把个人与群体连为一体的观念,对争取民族权,发展权也有助益;它强调道德与法律的水乳交融,对人权的保障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对文化传统的反思,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网络的虚拟性背离了民族魂的核心——真、善、美、诚信;浮躁心理引发道德信仰的危机;追逐时尚使传统价值观变成商品而被贬值;数字化推进着传统技艺的匮竭。文化传统的缺失正在动摇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教育,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科学技术的工具;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个工具又有特殊之处,它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民族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的折射,是哺育下一化的智力基础,是知识和精神的宝库,没有哪一门学科如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生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对此十分重视。白族也如此,尤其是白族的传统文化,如地理环境、血缘宗族观念、宗教信仰、恋爱婚姻、家庭与妇女生育观念等关系中,精华与糟粕共处,优劣并存。本文意在通过这些与人口再生产有关联、与妇女地位和作用相联系、与妇女生育观念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的分析,取其精去其粕,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成功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功于其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形成又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中国的儒学经过日本式的改造,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神道教(日本化的中国道教)则成为皇室和百姓的宗教信仰。儒学的理性精神和神道教维系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近代西方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的日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论述了市场经济与民族法律精神的关系,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推动着我国民族由传统法律精神向现代法律精神的转换,即从道德神圣到法律神圣;从崇尚身份到崇尚契约;从群体本位到以群体为参照的个体本位;从追求社会大同到追求公平与效率;从仰仗人格化的权力到仰仗非人格化的秩序。顺应经济关系变革和发展的要求,切实建立健全法律整合机制和以契约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模式,弘扬以群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相统一的法律价值观,把效率原则纳入公平原则的轨道,以及在全社会造就尊重秩序、遵守秩序和爱护秩序的良好风气和氛围,以推动民族法律精神更新和重塑。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格的典范,《论语》体现了孔子的人格精神。孔子以仁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表现出对于人类的深切关怀与体贴。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和对道德的完善;在道德自我完善中,体现超越普通人对人的一般生活的欲求的痛苦。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高扬道德理性精神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