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梁启超著作和学界对梁启超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梁启超关于培育“新民”的言论和实践,构建出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体系。研究得出,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三育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强国保种的妇女、儿童体育观”等思想。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倡导国民的体育主体地位;他基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体育成为中国思想启蒙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阵地;他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推动了体育在教育领域地位的确立;他的女性身体观为我国妇女的解放和女性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具有工具理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促进了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体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中国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自强之路。梁启超所开启的国家主权和“新民”塑造的观念成为主导百余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对我国当代体育事业发展和公民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政治论文的代表作,是他卓越文风和犀利笔法的集大成者。在这篇不到四千字的文章里,作者综合使用了十多种修辞手法,层递和对比交替、繁复和博喻并用、排比和对偶速用、反问和感叹交织、庄语与谐语互出、文言和白话相杂,使文章笔阵纵横、气象万千,体现了梁启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进行了研究。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的得失,并以西方思想为参补,力图恢复上古与中古时代的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梁启超通过对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分析,得出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应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而可以在世界思想大浪潮中孕育出新的中国学术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评价近现代历史人物除应力戒八种偏颇外,还应注意:历史并不就是政治斗争史,中国近现代史并不就是国共两党史。历史伟人的认定既不能只以成败,也不有只看一时的权势。如同孙中山和康有为,梁启超也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伟人。对一个真正民主的宪政的共和国的热烈不懈、无私的追求,体现了梁启超政治和为人的“率真”;才华、才气、博大精深的著作,二千万字的文稿充分说明他思想和学问的“真率”。那个腐朽的晚清时代和民国初年不配拥有他,他属于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戊戌年间有着许多改造国民性的言论,主要包括开民智、抨击科举、大办学校、兴女权、戒缠足等。这不仅对于促进戊戌变法思潮的传播和揭示清政府的腐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与其东渡日本期间创立"新民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国内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他的"新民"思想,而对于他戊戌年间国民性思想的研究却略显不足。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希望为研究梁启超的国民性思想尽其绵薄。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极其伟大的成功者。他的九个子女,在其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之下,皆学有所成,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创造出"一门三院士"的惊人奇迹。梁启超重视家风传承,关爱子女,做他们的榜样和表率,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教教育和学校教育,指导他们的学业和成长,他的家教之道,很值得人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梁启超的历史理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学术界把其多分为前后两期。本文主要从"进化史观"、"因果律"和"英雄史观"3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历史理论观在前后期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教育和体育思想的人物之一。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是伴随着维新变法斗争形成和发展的,给整个社会留下很深的印迹,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40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当这种隔绝状态被暴力所打破,接踵而来的是解体的过程。梁启超正生于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过渡时代",由他的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成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选择问题。本文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基础上,探讨其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两种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领袖和宣传鼓动家,而且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创始人。在一生所写的史论和历史专题方面的众多论著中,他曾经对历史因果律这一理论问题进行过辛勤的探讨。对他的有关论述进行历史的考察与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实质。 一 梁启超自幼熟读子书诗经,习帖括、训诂词章之学,17岁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在上海开始接触西学。后拜康有为为师,研讨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兼及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梁启超思想与活动的灵魂,在教育方面,梁启超积极推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思想,创新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的显著特质。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我国学术近代化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在清末国学复兴,尤其是墨学复兴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传承下,为了图存自强、挽救时弊,运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方法对墨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墨子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阐发,从而第一次把墨学纳入了近代社会科学体系.成为了我国将墨学研究推向近代化的第一个重镇.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文化巨人.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是近年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创获,其特点是:研究方法另辟蹊径,论证方法新颖,结论新颖,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梁启超与欧战联系密切,在欧战期间他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并著书演说,在其对欧战的分析与发表的演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世界化意识,提出了融合的世界观,共荣共利的国际相处原则,并极力呼吁国际同盟的建立,其思想非常具有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否定反动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禁锢人们头脑的旧思想,传播新思想,为人民展示一个美好的理想蓝图,鼓舞人民为此而英勇奋斗,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历史责任和功绩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思想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纸包发黄、鲜为人知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就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二十世纪初那个黑暗年代里,梁启超的一部划时代的伟作.它犹如黑沉沉寒夜中的丧钟,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日的来临.在敲起丧钟的同时,它还为人们勾勒了一幅新中国的理想蓝图.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小说,但不是普通的文学小说.它的价值主要不是在文学史上,而是在政治思想上.梁启超在小说的绪言中说:“兹编之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以就正于爱国达识之君子.”(见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载《饮冰室专集之八十九》.下同,不一一列注.)在小说第三回的总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没能解除中国的内忧外患,于是教育救国论者把希望从最上的皇帝移向最下的民众,梁启超(任公)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于1902年开始发表的《新民说》,是中国20世纪最早系统化的教育方略,提出了以德育为首要,德、智、体、美(情)、意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采择上,既不心醉西风,又不墨守传统。任公对“新民”探讨之深,实古往今来第一人。不仅他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