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华北科技学院依托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为煤炭主体行业服务,在三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制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创立了学校与煤炭主体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与煤矿企业深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法国大学校工程师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管理,常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基于企业和工程师大学合作关系的职业培训机制,企业对学校在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上的资助.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环节,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带来的启示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应由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定,创立全面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实行双导师制,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实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选择性人才培养,要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人才的特点,即延聘各类专家学者,尊重学术自由,着力培养国家精英;注重多学科教学,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博学之士;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尊重其自由全方位的发展;严格的入学选拔和法兰西浪漫情怀的学习。为我国现阶段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针对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提出一些建议:注重通识教育,提倡跨学科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质量,提倡师范生定向培养和执行;教授治校,加强校际合作,提倡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卓越计划”中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总结了现有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三创”型人才.针对水产专业卓越工程培养的目标,提出了通过建立校内外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整合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并建设包含校内外导师在内的师资队伍来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水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苏州大学和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是为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全面合作模式、基于项目合作模式、顶岗实践合作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创建电气工程专业“1+1”的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对比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工程环节薄弱、学校硬件匮乏、校企联合办学困难、高校自身管理问题等不足,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完善现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提高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选取了3所“985工程”大学,通过对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专门的伦理课程缺失等问题.与普通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课程结构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该计划,加强其特色,建议完善通识课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并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现代制药企业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如何提高制药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卓越软件人才的培养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采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等措施,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相似文献   

14.
陈玉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233+235-233,235
为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卓越焊接工程师,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的要起,对《金属材料焊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选择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资料作为案例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结合科研项目开设开放型实验作为选修实验,并在创新实践训练环节中设置“异种金属焊接技术探索及焊接性研究”方面的课题,作为理论课程实验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内容融入原教学内容,达到了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对"卓越计划"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进行分析,归纳为"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体""项目合作"3种模式。比较研究国内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采取了"顶岗实践""工学交替""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分析这些模式,根据存在的3点共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模式并举、构建行业平台两项建议,为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西安邮电大学以“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作为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作为载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全程参与分阶段实施IT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机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和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实验实践教学分配、校外实验室建设及考核机制等角度重点探讨了卓越机械工程师的培养措施,并结合其中需要改进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完善的措施和建议。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对于进一步推动机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简称为“卓越计划”),在总结我院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嵌入式系统目前教学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培养要求,提出一种重在培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未来工程师的教改方案.同时,通过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证明该教学改革思路有很好发展空间和实践能力.并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推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沈阳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设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工程训练的要求、学校与行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等措施,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针对“卓越工程师”基础创新训练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改革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学生提高综合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