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巫锐  秦琳 《复旦教育论坛》2020,18(3):106-112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标准模式”的全球扩散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其在不同国家的“落地”过程却非常复杂。新世纪德国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以“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为标准,建立了趋同化的研究生院组织架构,但其内部却出现了与研究生院所表述的运作模式不完全一致的行动方式。德国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行动逻辑,印证了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中组织形式结构与实际行动结构的“松散联结”。理解标准模式落地的复杂性有助于避免“标准”与“本土”、“传统模式”与“革新模式”的二分说,更好地揭示复杂性条件下多元主体协调合作的客观现实,进而以一种总体性视野来规划博士生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冲击。2018年12月,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其核心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三级学位制度,以期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通过对德国29个行业所出具意见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虽然得到了多数行业的支持和肯定,但仍有数量相当的行业持谨慎态度。《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或许可以在欧洲与国际层面提高德国职业教育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但能否真正提升职业教育在国内的地位,尚有不少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新的、借鉴学术系统的学位制度显然会与德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称谓系统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新调控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合约"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传统"国家化"、"管制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去管制化"的元素。本文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归纳了德国高等教育"新调控模式""去管制化"的三大特点,即法律规范的"去国家化"、财政拨款的"绩效化"和行政管理的"去中心化"。这三大特点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转型的新趋势,反映了德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多元共治是德国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多种利益主体在相关程序和机制中都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并参与治理过程。这些利益主体可分为三类,即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产业界机构。这三类机构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而且也同时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政府机构代表行政文化,教育机构代表学术文化,而产业界机构则代表工业技术文化。基于这三种文化,不同主体在参与德国教育治理中形成了不同特征。这三种文化有互补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它们通常可以保持一定平衡,这是德国教育治理的良好基础,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会失去平衡,这对于德国教育治理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为破除"唯论文",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理事会牵头,倡导"质量而非数量"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在改进"评价方法"上,注重发挥同行评议基础性作用;针对量化指标,建立专属性认知与应用体系,明确其对同行评议的支持性作用。在拓展"评价内容"上,强调学术能力综合评价,尤其注重科研领导与合作能力,兼顾个体学术职业发展状况。德国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对不同评价方法功能与问题的认识,是学术评价机制转型的基本前提;在操作层面实现"统计有度"和"比较有方",是学术评价机制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学术系统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要以健全学术系统为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经过40年的发展,已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本文从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结构发展、高校治理、高校组织、高校中的行动团体和机会平等五个方面,概述了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和结果,认为该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论和主题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加强该领域的制度结构建设,特别是学术职业道路建设;同时,需要持续地发展理论和方法,并实现学术性与实践性导向的平衡。对未来发展而言,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并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小众研究。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原本属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逐渐进入综合性大学,但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困境.由此,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导向,成为21世纪德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确立"教育科学"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从知识类别的角度重塑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导向之间存在诸多复杂面向,在讨论其关系时,不应被这两类具有主导性的"描述符号"所左右,而应结合大学各学段要求、科目差异与不同知识类别探索其视野盲点,这有助于以一种总体性视野来规划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0.
校外教育的规范建设,是世界各国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德国在教育法领域对校外教育的规制较为有限,而主要依赖行业自主性规制。这一做法之所以有效,一方面基于德国行会自律这一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该传统是促使德国校外教育行业克服资本逐利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针对质量保障的现实紧迫问题,德国校外教育行业自主发起的机构认证行动,并借助行业内天然的竞争环境形成的落实机制,作为一种较为硬性的约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校外教育规范建设机制为我国提供的参考是,以“行规约束”为着眼点,持续推进行业自律;以“教育服务创新”为抓手,综合提升校外教育质量;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保持校外教育的公益性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