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扶持建立的国家公元八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奴隶制政权——南诏。在南诏建国前,与它同时存在于云南洱海周围地区的还有邓赕诏、越析诏、蒙嶲诏、浪穹诏、施浪诏。它们与南诏合称“六诏”。“诏”即“王”之意。唐朝初年,吐蕃(藏族)的奴隶主势力向云南地区扩张,同唐王朝在这一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7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以来,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与今滇西北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进行了密切的接触.本文主要引用出自敦煌的藏文文献,结合有关的汉文文献,通过对南诏与吐蕃关系的三个阶段的讨论,揭示两个政权之间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及政治、军事联系等.  相似文献   

3.
南诏大理国是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治思想当然应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道教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儒学和政治生活的关联等,是南诏大理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统治时期,在唐王朝的扶植下云南区域内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南诏。从天宝至大和年间这80多年时间里,南诏与中原王朝之间时聚时分,先有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后又有贞元十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唐和好。至大和年间,南诏又发动了侵略成都的掳掠战争。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使南诏与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几次分分合合的局面呢?笔者打算通过本文来解答这些疑问,并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南诏与唐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滇东北地区政区设置的重要转折时期,它结束了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与唐、宋王朝对其的分裂与割据.蒙元政权为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先后在该地建立诸多政区,这显然是时代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蒙舍诏本是位于今云南省巍山县一带的地方政权,因处于诸部落之南,又称为南诏。在其统一六诏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出于自身利益和对具体形势的考虑,和唐王朝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时战时和的状态。而与唐及南诏同时存在的吐蕃,也是影响唐与南诏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试着探讨在这种时战时和的历史现象以及在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8.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主要活动于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隋末唐初,吐蕃开始崛起,到其赞普松赞干布时代(相当于唐太宗时代),统一了各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吐蕃帝国。吐蕃帝国建立之时,正是中原唐王朝立国之初,由于当时两国国内形势的影响,在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努力下,双方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公元七世纪中叶以后,唐太宗与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两国关系就不断发生争执,此后战争在双方关系中基本居于主要地位,而在西域地区的争夺角逐则贯穿于两国关系的始终,它不仅导致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最后崩溃,而且对两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家教指南》2004,(1):35-41
本文运用敦煌、新疆出土的吐蕃文书简牍以及敦煌、云南等地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和题记等,对吐蕃、南诏大虫皮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创立了该项制度,给立有战功者奖授虎皮制品,并授予"大虫皮"等称号.南诏仿效吐蕃建立了自己的大虫皮制度,吐蕃、南诏、大理的虎崇拜意识实际上都与古羌戎有关,对后世藏、彝、白、纳西各族的虎崇拜有着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  相似文献   

11.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族名与政权$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13.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南边疆和乌蛮自身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文献记录与社会调查材料,考述了公元7世纪初吐蕃(西藏)政权建立,包有今迪庆、丽江一带,设神川都督府与唐朝争夺滇西洱海地区。大量吐蕃军及家属进入,留居不归,融合当地羌人,成为云南藏族先民。后南诏攻占神川,设铁桥节度管理藏族和其它各族。明中叶后,丽江木氏土司率么些(纳西)军攻入中甸,并迁纳西族进入。清在中甸、维西厅设流官统治。云南藏族的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则与当时西藏境内的藏族相同  相似文献   

15.
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 ,近有争议 ,或以为南诏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本文分析了在几个不同时期唐朝与南诏关系发展的情形 ,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总体状况 ,认为南诏是唐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属政权或西南地区的局部政权 ,并非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同时 ,探讨了古代政治实体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原则和与之相适应的用语。  相似文献   

16.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内有藩镇割据,独霸一方,不受朝廷帝制,外有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侵扰。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唐朝还能够维持近一个半世纪,这其中,剑南道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维系唐朝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华各族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与吐蕃作为地方和民族政权与唐帝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回曾任唐嵩州西泸县令,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被南诏俘虏。王锡曾任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贞元二年(786年),沙洲城陷蕃,王锡被带往吐蕃王廷。由于南诏和吐蕃在诸多方面的差并,二人被俘后的待遇不同,遇到的情形不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两个地方政权与唐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诏是一个与唐中央王朝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政权。在南诏治滇的两百多年里,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这是南诏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兼容性是南诏文化鲜明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宋代虽是偏安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相峙而立,但物质文明的繁荣与精神文明的昌硕仍是相映成辉。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这些活跃在帝王身边的后宫女眷、官僚士大夫们,他们的影响和帝王自身宗教信仰的取舍共同促成了帝王宗教思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在其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并与唐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松赞干布去世后,唐蕃边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处于和平状态。天宝十四年(765年)安禄山叛乱,攻陷洛阳、长安,唐军驻守陇右、河西、北庭、安西等地的精锐东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