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全新的思想追求,集中体现出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要.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培养最关键阶段,其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着终身体育成效.所以,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将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立足点,寻找最合适的体育教学方式,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本文将着重研究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引起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广泛重视,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正逐步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终身体育是影响并作用于人一生的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了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运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千头万绪,教学为本。学校体育教学要更新观念,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思想的改革,树立以终身体育为最高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目前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和进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更新,体育教学思想也在发展和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着健康、快乐和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的方向发展,以创新性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将为主导思想。体育教学思想日趋多样化人性化制度化。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终身体育教育性突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终身体育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教育过程.终身体育关注整个人生,关怀人的发展,强调在不同阶段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充分体现终身体育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的方式、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和快速扩充的知识总量,终身体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是由学校体育向后学校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了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作者通过对终身体育思想的概念及必要性、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动机因素、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各教学要素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把握非认知因素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各教学要素开展现状,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汤强 《教育艺术》2007,(11):27-28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们的重要性,终身体育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然而真正做到终身体育,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康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而这点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相似文献   

8.
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是终身体育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领域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是统领学校体育其它指导思想的最佳选择;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从全民健身看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劳动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的概念已根植于人们的大脑里.我们不仅要看到学校体育教学的近期需要,而且要预见它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应当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让学生从自己做起,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确信健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浩智 《文教资料》2005,(33):53-54
学校体育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从学校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的转折点.为了完成这一过渡,需要我们从教育思维模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陆建东 《中学文科》2006,(12):43-43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和体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样样都传授,以简单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教育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不利于终身体育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建华 《天中学刊》2000,15(5):88-89
1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论点目前 ,终身体育思想的论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意在培养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 ,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和规律 ,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毕业后能自觉地用各种锻炼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另一类是以社会体育教学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是以学生走向社会后所能经常从事的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结合部分竞技体育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终身体育思想得到了强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终身体育思想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为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渗透终身体育思想,鼓励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并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众多学生的眼球,引导他们重新认识体育课,让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目的的不断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定位在"增强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身体活动"上,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终身体育思想等内容.在体育文化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习惯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教育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肤浅见解.  相似文献   

15.
侯衍涛 《现代教育》2011,(Z2):108-108
一、学校体育教育应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体育的功能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工作。终身体育正是适应了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对体育的追求,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终身体育为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终身化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而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地方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其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为将来参加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体育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在我们日常教学应用当中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以前我们总是独立的去研究,这样就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发展.同时,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以及终身体育的理念.要使体育教学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人的需要,就必须解放我们的大脑,高瞻远瞩,树立“大体育”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国民体育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的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无疑对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宗旨是,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自我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作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又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体育观念的改变,终身体育思想逐渐被人们重视和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有力于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环境的发展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种新的体育现--终身体育.而学校体育则是促进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让中学体育教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