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模式下的学习是建立在对人的依赖性、受动性和客观性基础上的,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依赖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之上,再引发其"想学",教其"会学",以便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从而"坚持学",从"要我学"彻底地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必须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做为一个受教育者,其发展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这种引导和帮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材"之个性特点施教,从而使"材"成为有用之才。这里面都包含着珍贵的…  相似文献   

3.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亲和力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用自身的热情感染和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英语能做到"Love it,enjoy it and practise it."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微笑、多鼓励、多尊重、多倾听、多表现和多学习来提高自身亲和力,使学生爱上英语,爱上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而言,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果是成正比的,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第一,以高尚品德、阳光心态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师德修养内涵丰富而深远。教师首先必须具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边缘人"或"局外人",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游离于班级活动之外。教师要将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上,研究这些学生的行为对其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和价值,并考虑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等对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教师或者思考对策,引导其积极转变;或者顺其自然,尊重其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创造积极的童年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现在,我们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既当"慈母"又当"严父".  相似文献   

7.
<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是建设语文生态课堂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对学生来说,鲜活、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其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很有必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无数事实证明,学生与教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教师的课,成绩就越优秀。所以,学生优秀始于师生情感的亲近,每位教师只有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才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态度和行为的相互作用这一心理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首先从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角度讨论了教师"教"的态度对其"教"的行为的影响,学生"学"的态度对其"学"的行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从端正教师"教"的态度,调整"教"的行为出发,激发学生"学"的本能并端正他们"学"的态度,进而帮助他们在科学的殿堂中"登堂入室";然后,从行为对态度的反作用的角度论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并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强化他们正确、积极的学习和求知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