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男子轻量级赛艇选手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测试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与推桨速度同时增加,但推桨速度增长得更快,转桨角度和拉桨幅度呈减小趋势,拉桨力略呈下降趋势;最大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的绝对值都呈增加趋势,但负加速度的持续时间和其在整个划桨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在减少;运动员左右手拉力的不平衡以及最大力产生的位置不一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对于航向的保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北赛艇队男子公开级3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奥地利WEBA sport公司的Rower Expert Light 赛艇实船测试系统对三名男子公开级赛艇选手进行单人双桨实船划桨测试.测试发现:随着桨频的增加,拉桨时间、推桨时间、单次划桨时间以及推拉比都在减小,而推拉比的减少意味着推桨所需时间减少得更快.拉桨的力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被测试的3名运动员都是左手拉力大于右手拉力.拉桨最大力产生时桨叶的位置会逐渐靠近运动员身后,相应的最大力产生的时间会提前.运动员左右手拉力的不平衡以及最大力产生的位置不一致都会影响到赛艇的航向.转桨角的变化幅度不大,但在四种桨频下,3名运动员的入水角都大于出水角.3名运动员的左转桨角比右转桨角大,意味着3名运动员左手桨叶的划幅比右桨大.  相似文献   

3.
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来研究如何使桨叶发挥出最大效率,讨论了桨频和拉桨幅度与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了合理的运动技术形式的力学原则。研制了赛艇实船技术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划船时的力量、角度、速度、加速度等,便于划船运动技术的诊断、分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点,为运动训练的量化及科学化提供了基础。通过测试改进了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使得运动技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4.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5.
赛艇划桨动作是由提桨(入水)——拉桨(划水)一按桨(出水)——推桨(回桨)四个部份组成的,这也称为一个划桨周期。其中,拉桨是桨叶在水中划水作功的过程,它产生推功赛艇前进的动力,其余三个动作(以后简称推桨)则是组成一个划桨周期必不可少的过渡动作。在每个周期中赛艇前进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图一所示赛艇划桨周期的速度曲线图,是以专用的电子仪器于一九八三年十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国家队和赛艇优势省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总结分析我国精英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特点。方法:27名运动员参与本研究,利用"BioRow Tel"系统测试五种桨频(20、24、28、32、36桨/分)下的划桨技术,测试参数包括划桨节奏、桨叶轨迹、桨力特征等。结果:拉桨时间百分比随桨频的提高显著提高;入水角、出水角和划幅在中低桨频下非常稳定,但在接近比赛桨频时显著下降;抓水打滑和出水打滑均随桨频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桨力相关的参数对桨频的变化相对不敏感。结论:我国运动员较为注重桨叶入水和拉桨前段,表现出的技术较好,而在拉桨后段特别是桨叶出水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大;临近比赛桨频时的技术同中低桨频时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训练中要解决好拉桨后段和桨叶出水的问题,并注重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桨频时的划桨技术。  相似文献   

7.
运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完成了对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13名)3种不同桨频(20桨/min,26桨/min和34桨/min)下的技术动作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并与国外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国内外赛艇运动员不同桨频下的划距和相对划距曲线变化特征相似,在同一桨频下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数值上优于国内运动员;2)国内外运动员的力值变化并不一致,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最大下肢力量并不一定随着桨频的增加而增加,而国内运动员呈递增特征,且在不同的桨频下,两者的最大桨柄拉力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国内外运动员之间的划船轨迹重复性相对稳定(RP值范围0.038~0.057),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但国内运动员随着桨频的增加重复性系数有增大趋势,且表现出一定的技术不稳定性。结论:建议我国运动员在划距与桨频的搭配中,应注重划距的获得,同时,加强不同桨频下的技术稳定性和改进躯干的后仰角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第32届夏季奥运会男子赛艇公开级双人双桨奖牌获得者张亮/刘治宇组合(以下简称“张/刘组合”)拉桨动作的关键技术特征,为我国男子赛艇项目技术再突破提出建议。方法:采用Powerline赛艇实船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张/刘组合备战第32届夏季奥运会周期中的10次模拟测试赛的拉桨动作进行跟踪采集及数据分析。结果:1)张/刘组合整体的左、右桨拉桨功率无显著差异,左、右桨拉桨时间、拉桨节奏、入水打滑、出水打滑、入水角和桨幅存在显著差异;2)领桨手张亮的桨幅、有效桨幅、出水角、拉桨时间及拉桨节奏显著大于跟桨手刘治宇,入水角显著小于跟桨手刘治宇;3)桨幅、有效桨幅、入水角、拉桨时间、拉桨节奏及回桨时间与拉桨功率呈高度相关性,其中拉桨时间与入水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张/刘组合整体的左桨拉桨动作幅度和速度大于右桨,左、右桨拉桨动作幅度和速度存在不一致现象,与国外优秀多人艇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张/刘组合拉桨入水打滑幅度超出合理范围(<6°),影响有效拉桨幅度并降低拉桨功率;3)领桨手张亮拉桨幅度较大,跟桨手刘治宇拉桨节奏较快,跟桨手应适当加大有效桨幅;4)拉桨时间和入水角是影响拉桨功率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利用全国1991年赛艇锦标赛机会对参加比赛的部分省市运动员在赛艇测功仪做了测试,把运动员测试结果与优秀运动员标准技术指标做了对照比较,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1 赛艇测功仪在赛艇测功仪上,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定时测验,并通过计算机采集显示打印划船过程中运动参数,如:功率(w),桨入水角(θ_(?)),桨出水角(θ_g),桨频(S_f)和桨柄速度等。由此诊断赛艇运动员的技术,给教练员指导训练、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赛艇优秀男子轻量级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制的赛艇实船力量测试系统对我国优秀男子轻量级运动员技术特点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为科学地评定、改进和完善赛艇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我国男子轻量级多人艇技术配合上的主要问题是身体移动、停止、再启动时机不一致,身体的整体重心回位不够及时,另外,桨叶入水时拉桨不够迅速、圆滑,腿部蹬力过大。经过测试分析以后,包括老运动员在内,技术动作得到明显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广风 《体育科研》2008,29(5):80-81
赛艇是周期性项目,人体肌肉力量是赛艇在水中行进时的动力源,只有增强运动员肌肉的快速力量,才能产生更快的速度。通过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3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一些实践心得,为广大教练员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与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赛艇兴波阻力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船舶兴波阻力计算的发展历程,采用Michell积分计算赛艇兴波阻力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对两条双人赛艇和一条单人艇的计算及分析表明:赛艇的兴波阻力随速度的增加会出现阻力的"峰点"和"谷点"。较高的速度有利于专项技术的训练,中等速度有利于专项力量的训练,速度太低,训练就不会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总体专项力量能力与韩国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尤其是在比赛中“突然加速”与弯道超越对手的能力较差的问题,设计一种数字化短道速度滑冰弯道力量训练器。训练器由底盘框架、梯形长方体钢框和平叉型框等构成框架,装有圆盘踏动传动系统、风阻转盘传动系统、压力传感器和光电开关传感器等,以及数据采集摄像机、计算机组成。运动员模拟弯道蹬动训练时,站在转盘边缘做双腿交叉剪切用力向右蹬动,使踏动转盘逆时针转动,来克服传动系统阻力、风阻力转盘产生的阻力负载,同时主轴的转速光码盘系统、压力传感器、摄像机将蹬动速率、压力、视频信号传给计算机模拟成动作压力周期曲线信号数据同时显示并记录,实现数据化训练,依据数据评估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雅典奥运会赛艇公开级冠军艇只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与比赛全程竞技表现研究发现:各冠军艇只在比赛全程各分段成绩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比赛全程的4个阶段500m中,大多数冠军艇只都处于前2名的位置;参赛艇只中,包括获得冠军的艇只,比赛后程速度下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次奥运会冠军艇只运动员在体能能力结构上,存在着力量素质优势型、耐力素质优势型和力量—耐力素质均衡型之别:在配艇上,身高体重与竞技能力的配比存在着同一型和互补型两种类型。郑晓鸿  相似文献   

15.
In a case study, Schaffert and Mattes reported the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feedback (sonification) to optimise the time course of boat acceleration. The authors attributed an increased boat speed in the feedback condition to an optimised boat acceleration (mainly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However, in rowing it is biomechanically im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boat speed significantly by reducing the fluctuations in boat acceleration during the rowing cycle. To assess such a, potentially small, optimising effect experimentally, the confounding variables must be controlled very accurately (that is especially the propulsive forces must be kept constant betwee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r the differences in propulsive forces between conditions must be much smaller than the effects on boat speed resulting from an optimised movement pattern). However, this was not controlled adequately by the authors. Instead, the presented boat acceleration data show that the increased boat speed under acoustic feedback was due to increased propulsive forces.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和身体条件两方面对我国男排大力跳发球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力跳发球技术的熟练程度与运动员身体的充实度是影响我国男排发球速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议:我国男排的发球技术要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选择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增进肌肉体积、提高肌肉力量;配合营养补剂增加运动员的身体充实度。  相似文献   

17.
韩哲  刘歌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60-61,69
对备战2009年第11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汉体育学院男子摔跤队常用的一般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训练和循环力量训练进行长期系统心率监控发现:(1)三种力量训练手段的强度排序依次是循环力量训练强度最大,速度力量训练居中,一般力量训练最小。(2)每堂一般力量训练课,按照甩片、深蹲、提拉、平推顺序进行,以保证整堂课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A model of the motion of a single‐scull rowing hul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verified against rowing performance data. The model was then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cyclic rowing force on the boat speed. The calc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shape of the rowing force curve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covery time in the total stroke can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boat speed.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a study of the fluid mechanics of the oar blade would be advantageou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a reduction in the power wasted can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ratio of rowing force to normal force.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女子划艇队夺冠成员在2017年天津全运赛前12周训练负荷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总结高龄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结论:女划运动员在第一阶段以恢复、提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巩固、提升有氧能力和强化水上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实施。训练的总量趋势大体呈先增量后减量;越临近比赛,水上训练量逐步增加,陆上训练量逐渐减少。江西女划队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所占的比列最高;水上抗阻训练比例和水上速度训练比例相当;SKM训练类型的训练比例最低,模拟比赛训练的比例仅高于SKM训练类型。陆上机能训练中大力量训练比例最高;力量耐力次之;陆上有氧训练再次之,其中,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是调节性训练,比例较低。此外,江西女划队特别注重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