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同先生的《〈老残游记〉里的‘连跑是跑’》(载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指出,《老残游记》的“‘连跑是跑’一句颇遭非议,被很多校注家看作不合语法的病句。”其实,“连跑是跑”“在镇江、扬州一带方言中是一句很通行的习惯说法,”“它表示尽主观能力往前跑,动作比较迅速而且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反复性。”邵霭吉先生的《释“不作兴”和“连跑是跑”》(载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邵文”)一文不同意王文的解释,认为王文的“‘尽主观努力(按:王文本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是一道概念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很多学生都将其作为正确选项选出,问其原因,回答是:某资料上就是这样说的.先对“甲就是乙”作一点说明:在物理学上,两个不等同的概念之间若说“甲就是乙”,那么甲和乙应是同类概念,且乙包含甲,甲是特指,乙是泛指.如:动能就是能量;电动势就是电压等是可以的,如若说成能量就是动能;电压就是电动势那就错了.再看质点和点电荷的关系:质点和点电荷都是用来代替物体的科学抽象、理想化物理模型,是同类概念.但质点代替的是所有平动物体,或者相互间距离比其大小大得多的…  相似文献   

3.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组织原则。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文章在“再认识”、“再思考”的名义下,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了种种疑问甚至非难。李贺林同志的《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一文就认为: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就是集中制”;各国党“照搬照抄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思想僵化的突出表现”;毛泽东“曲解”了民主集中制;“应该用‘广泛的民主制’取代‘民主集中制’”。该文的这些观点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也说“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拜读了王静先生的大作“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见《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王文”对“教”、“育”二字作了新的阐释,堪称是笔探今古的佳作,特别是在“育”字的考释上,辨析明详,识见精透,实为难得。只可惜,王文关于“教”字的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充分占有资料,然后加以分析比较,以推求出可靠的结论来,这是在训诂学研究中应该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各校纷纷组织教师讨论学习,因而近期有关这方面的来稿比较多。作者们大多从正面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谈了各自的看法、做法。这里,我们编发王老师的这组文章(以下简称王文)却独辟蹊径从侧面迂回去谈,通过理顺“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把握好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章比较有特点。诚然,“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学习方法,但王文认为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从小的方面,王文还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误区就是以‘议’代‘读’”。这些观点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也许不一定完全正确,而且在论证当中也还有欠缺的地方,但由于文章能给人带来一点新的思考,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欢迎这类并非人云亦云,有个人见地的文章。同时,也欢迎读者对王老师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的卷首语《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又读了同刊2002年第l0期的《班子应该有“异己”吗?》(以下简称“《吗》文”)。笔者认为,《班》文和《吗》文中的观点都有欠妥之处。此句名言为何意?“眼睛里不能有沙子,班子里应该有‘异己’。”对这句由中学校长高度概括地提出来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第一,从语法句式上说,这句至理名言应该是一个对偶型的语法句式。至理名言前一句中的“眼睛”一词应该是“班子”的代名词;“沙子”一词应该既可以指“‘沙子’型的‘领导’”,又可以指“‘沙…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导航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呼唤着全新的评价体系的出台,“小学语文‘两分法’发展性评价实验”(以下简称“‘两分法’评价”)的改革就是建  相似文献   

8.
张健同志在《三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性”》一文(载《运城高专学报》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认为象“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等”这样一种曲折“是和前进性相割裂的曲折”,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曲折。还提出可以总结出“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同的另一条规律”,即“发展不顺利式的曲折”的规律。 对张文的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与张健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季开学后,全国高校将对2006级大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新  相似文献   

10.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高中)第五讲《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框第二目的内容。本目重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论”)的内涵、实质和重大意义,在科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培育生态理性,增强使命担当,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更坚定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编印的《辞海》(以下简称老版)在解释“道一”时释文如下:“唐高僧,姓马氏,人称马大师,亦曰马祖……后至虙州龚公山。”七九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印的《辞海》(以下简称新版),关于“马祖”条的释文如下:“唐佛教禅宗高僧,名道一,本姓马,故后世也称‘马祖’或‘马祖道一’,汉州什邡县人,师事怀让。曾在佛迹岭(今福建建阳)、龚公山(今江西南康)等处传授禅法。”  相似文献   

12.
陈志良、杨耕同志在1989年5月15日的《光明日报》上载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重化》(以下简称“陈文”)。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般的一体化哲学,……这是一个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这就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以恩格斯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二重化。那  相似文献   

13.
程顺之同志的文章《填空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以下简称《程文》,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九八二年第八期)列举了“机械的”填空练习三大弊病:一曰“不利于培养具有‘见疑’和‘创造’能力的人”;二曰“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曰“导致题海战术”。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何渭“机械的填空”?程文说:“综观填空,大都是死题死填,语言环境是固定的,答案是固定的。”这几乎把所有填空都包含在“机械填空”里  相似文献   

14.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卢校长认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本来我对这种提法表示怀疑,先姑且认为是对的——笔者注),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  相似文献   

15.
吕型伟先生在《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的文章(以下简称“吕文”),认为中国近50年来教育发展的最大缺憾是对英才教育重视不够,因而呼吁“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办一批英才学校”。[1]吕型伟先生的观点引发了学术争鸣。王建华先生在《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要重视大众教育问题》的文章(以下‘简称“王文”),与吕型伟先生商榷。“王文”认为,“英才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因而英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没有可行性;而大众教育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理,中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第10期《思想政治课教学》刊载了王德明老师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具有客观性吗》(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文中对简单地以‘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者‘不依人意志为转移'就认为具有客观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观点不能全面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甚至不能对唯心主义全面彻底地批判,不能彻底  相似文献   

17.
于志荣同志《对几条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商榷》(《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以下简称于文),在“勤而无所”条中解“无所”为“无所得”、“无所获”,“即不能取胜之意”。并说:“‘无所’是古汉语常用的固定结构,‘所’字是个特殊的指示代  相似文献   

18.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