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制度产生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许许多多的矛盾成为张居正赋税改革制度的背景。本文从为什么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客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冯才华 《兰台世界》2014,(10):71-72
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制度产生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许许多多的矛盾成为张居正赋税改革制度的背景。本文从为什么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客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吴桂梅 《兰台世界》2014,(9):131-132
唐代的两税法赋税制度变革,对于社会经济与农民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两税法赋税制度中,农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都有较大的变化,农产品的商业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类商品的买卖市场也在逐步向城市转化。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两税法赋税制度变革,对于社会经济与农民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两税法赋税制度中,农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都有较大的变化,农产品的商业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类商品的买卖市场也在逐步向城市转化。  相似文献   

5.
高晶 《兰台世界》2006,(8):68-69
一、关于先秦赋税档案发展的沿革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赋税税收日益成为了先秦时期各朝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伴随着赋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赋税档案便产生了。中国先秦赋税档案的建立和发展,经过了一个由简入繁,日臻完善的过程。先秦赋税档案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说夏禹已经“任土作贡“”,贡”就是原始的税收形式。因年代久远,留下史料有限,我们很难说清具体的赋税内容和形式。到了商朝,先秦的赋税档案已进一步发展。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工典”的记载“,工典”就是贡典,是南方中小奴隶主…  相似文献   

6.
景博斯  张洪江 《兰台世界》2016,(15):143-145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史以来,在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赋税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对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过程,分析其影响,对现今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耿洪利 《档案》2023,(9):49-55
沈阳师大图书馆藏明隆庆刻、万历递修本《文苑英华》封皮衬纸均用万历年间福建官府废弃公文托裱,部分内容涉及福建地方县级官府因各项事宜产生的公务接待,由此产生了一些地方官府的经费支出。公文提供了区别于史籍记载明代地方官府在公务接待经费上的来源,反映了明代地方官府在因公接待上由实物到货币化的转变,揭示了都察院巡按御史对地方官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审计和监察职能。侧面反映了明中期张居正赋税征银后,明代经济整体趋于货币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我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秦代的赋税与徭役制度进行实证性的考稽.认为秦代对赋税所进行的四方面改革具有划时代的社会意义;同时,对秦代徭役的起讫年龄、种类特征及与商周劳役的比量等进行厘证辨析,得出具有一定信实的学术结语.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中国的文书档案制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内阁票拟档案制度就是明代政治的重要产物之一。文章对于明代的票拟制度进行了研究,从票拟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等三个方面对于票拟制度的来历和演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元代辽宁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特性与成因,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有一套完整的救灾制度及救灾措施,主要有申检体覆制度、仓储制度、减免赋税和徭役、赈济、禁止酿酒、节约粮食、弛禁、遣官、兴工等。  相似文献   

11.
明朝的民运粮饷制度对明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明代初期军饷的主要来源、明代民运粮的出现、民运粮制度在边疆的正式开展、延绥镇的民运粮制度。以期望对明代民运粮制度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明代贴黄制度是一种文书摘要制度,源起于唐朝的事由,经宋代引黄制度得以发展.而作为明代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贴黄制度的实行与明代公文息息相关,不仅影响了其发展趋势,还反映出公文发展的规律性,为研究明代公文概况提供了全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清代赋税调整是清代赋税政策的一个关键表现,乾隆元年处理"天赋案"时,对于清代赋税额度、范围的确立以及赋税与民众生活关系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说明,本文将从建阳县田赋案入手对清朝的赋税管理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4.
清代赋税调整是清代赋税政策的一个关键表现,乾隆元年处理"天赋案"时,对于清代赋税额度、范围的确立以及赋税与民众生活关系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说明,本文将从建阳县田赋案入手对清朝的赋税管理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朝觐考察,是明代、清初实行的对地方文官定期考察的制度。朝觐之期,考察属官政绩,询问地方利弊。本文以朝觐考察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明代、清初的发展演变以及清初对制度的调整,剖析明清交替之际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朝觐考察,是明代、清初实行的对地方文官定期考察的制度。朝觐之期,考察属官政绩,询问地方利弊。本文以朝觐考察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明代、清初的发展演变以及清初对制度的调整,剖析明清交替之际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史料选自馆藏内阁户科史书档案,它记录了雍正十二年炉饷、芦课、茶课、米粮、学租等项杂税饷课征收考成情况,可供研究清代前期赋税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窦向亲 《兰台世界》2014,(12):77-78
书学铨选制度指明代朝廷将书学作为铨选官吏标准的制度,是当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下由内阁大臣或皇帝主持官员的铨选,而吏部无权干涉,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成为明代朝廷制度复杂性的侧面反应。  相似文献   

19.
书学铨选制度指明代朝廷将书学作为铨选官吏标准的制度,是当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下由内阁大臣或皇帝主持官员的铨选,而吏部无权干涉,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成为明代朝廷制度复杂性的侧面反应。  相似文献   

20.
龚世豪 《历史档案》2020,(2):117-121
正舆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从皇家到官员再到普通百姓车舆服饰的各个方面。就官员乘车而言,明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又展现出自身特点,轿子成为官员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瞿同祖曾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考察古代车舆制度,巫仁恕着眼于明代士大夫与轿子文化,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涵。(1)另有对明代百官车制、晚明世风变化以及明代公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