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洁 《林区教学》2013,(2):34-36
以开放性的态度看待李之仪词作时,"一人之词,就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世界。"[1]其在师从花间派的同时,又敢于突破花间囹圄,不限于花间词普泛化、类型化的抒情模式,敞开心胸,以真情实感将个人的羁旅迁滴、身世感怀、人生喟叹等主题及苏轼豪迈的气度带入词中,阴柔与阳刚并举,婉丽与清劲共行,使词有了多重意蕴的诱人魅力。他的创作实践既承前人之遗,词学思想又开启后来之风,使"苏门意气与花间词风"互为补充,浑为一体。李之仪词作所体现出的对苏门习气的趋同性,同他保持的自身独特思考而呈现出的特异性,合力铸造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词人。  相似文献   

2.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它的名字来源于《花间集》.花间词人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花间”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直到清代“常州词排.  相似文献   

3.
李珣是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作在《花间集》中别具一格,与同一时期其他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颇有些不同,他从内容到词风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一种花间别调。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李之仪词虽以花间为宗,却巧妙地将花间词绮靡艳丽的词风演化为含蓄深婉的格调。李词兼容花间风味与苏轼情怀,其恋情词更表现李之仪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的词学追求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殉是五代前蜀的波斯裔词人,作为花间词人,他的作品中有两类题材摆脱了花间词风,其风格清新自然,在唐五代甚至整个词史中都是另辟新境和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试分析李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并通过和前代同题材词所作的比较,从中看其独特之处以及在词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丹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101-103
在《花间集》柔媚缠绵的总基调下,孙光宪以其清新疏旷的词风,打破了自温庭筠以来充满纤词丽语的香艳格局,在花间词的创作中独树一帜。作为五代“花间派”词人,虽从本质上不脱描写男女情爱的范围,但孙先宪词题材比较广泛,除写艳情外,也有对边塞生活、历史事件、水乡风光的描写。词风质朴自然而又疏旷飘逸,于平淡委婉中露深情,能从“花间”词的“艳丽”中开拓出新的意境,以诗意入词,属“花间派”中别具一格的词人。他著作颇多,积极开拓词境和运用词调,为词的发展和词的诗化雅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初期文人词的创作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花间词因其“应歇”和“娱人”的功能,使其题材狭窄,因而,拓展词的题材是决定词能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孙光宪在花间词人中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他能大胆的尝试新的题材,有效地拓展了词的疆域,为后来词的发展以潜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抒情主体的转移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本文从抒情主体转移的角度,来考察词“别是一家”的文体特质。首先,比较了诗、词中抒情主体转移现象的异同,由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所限制,导致了词的抒情主体以歌妓为主。其次,本文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两个角度,考察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认为:燕乐风俗、歌妓制度是词之抒情主体转移的文化背景;文人士大夫的双重性格是词的抒情主体转移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了花间词和“花间范式”,认为“花间范式”是抒情主体转移所造成的词体定型,由于后代词人皆以花间词为“鼻祖”,由此确定了词的那种“要眇宜修”、幽隐深微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0.
绮情闺怨是花间词的第一主题,其主要原因是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传达闺情的方式,在意象、意旨方面有独特之处。花间词意象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之物的盛或衰,出现时都对应着女性的孤独哀愁,具有“泪滴黄金缕”的意味。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排布意象挥就成篇,也使花间词多面目雷同且缺乏真情,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周济的文学成就不仅表现在词学理论上,也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作为一个继承性多于开创性的词人,他的词作可看作他的理论的阐释和补充。周济词作运古而能出新,大体可概括为:继承花间词风,注入身世感慨,创作出“蕴藉”的小词;轨模南宋咏物词,创作出具有深湛之思的“寄托”之作;学习周邦彦的“钩勒”,创作出“浑厚”之作。  相似文献   

12.
晚清地域词学发展壮大,群雄并起。晚清湖湘词坛亦涌现出百余人的词人群体,他们宗法取向较宽,或宗北宋,或尚南宋;晚清湖湘数十年未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词坛盟主;在创作风格上虽有回归花间词风的趋势,但并未形成有影响的群体性的相似词风;后期虽有十余人的湘社以及外围唱和文人数人,且有社刊《湘社集》,但它仅仅是一个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的文人社集。因此,晚清湖湘词坛的表现形式是历时性的较松散的词人群体,远未及词学流派之高度。  相似文献   

13.
王建统治的20多年,是西蜀词发展的关键时期。词乐词调的不断丰富、创作环境和词人心态的日益成熟、词人与歌词数量的逐步增加以及“花间词风”的基本确立,都标志着西蜀词创作已取得了超乎前人的艺术成就。而西蜀词初兴的历史文化契机,并非如前人所说是在西蜀君臣醉生梦死的淫侈中,而是唐末五代初持久的战乱为歌词创作在蜀中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韦庄是唐末五代的一位擅诗擅词的文人,也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花间鼻祖"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韦庄词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在内容上多表现以女性为主体的春愁秋怨、离情别绪,但其词在内容上更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白描方式,在词作风格上形成了清丽疏淡的独特风貌,因而在花间词派中成就最大,对中国词的发展的贡献也  相似文献   

16.
自花间词诞生后,其在词史上的价值被词学家开始关注。宋代文坛上,词学家多赞誉花间词的体制精巧、格调优美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其属于艳情词,有害于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金元时期,批评家直接指出花间词是亡国之音,此时的文人也有推崇花间词的,说其能婉转地表现情感,实质是尊崇词体文学;明代文坛,推崇香艳的审美风尚,词学家对花间词的评价认识在此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词学家从花间词的字法、句法、格调、意境等方面对花间词进行整体研究,进而极力推崇花间词的创作模式;清代词坛上,词学家继续延续明代文坛对花间词的认识,其中陈廷焯评其"沉郁"、况周颐评其"穆境",是对花间词给予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高峰教授长期致力于晚唐五代文学研究,在花间词和南唐文学的探析方面卓有成绩。专著《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分别从花间词体、主题取向、审美情趣、花间词风、花间词品等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中国第一个词学流派花间派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既联系花间词赖以产生的时代、地域、思想、音乐等诸多因素,揭示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动因;也站在词史的高度,探讨花间词对后代若干词学观念的内在影响。此后出版的《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又对《花间集》500首词逐一注释、详解,正确探索、深细分析,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18.
《尊前集》是唐五代词的一个较早的选集,编录唐明皇、李白等帝王和文人的词三十六家共二百八十九首,与赵崇祚的《花间集》互为补充,可以认作《花间集》的姐妹编。将《花间》和《尊前》相比较,前者的影响似乎更大,这是因为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镂金错采,香艳绮丽,形成了词史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是"倚声填词之祖",然而在词学接受史上其命运多舛,至清代的常州词派有一个深刻变化,后者正是在对《花间》的词学接受中拓开理论堂庑的。张惠言对《花间》之首的温庭筠词作微言大义的重新阐释,以期实现词的形式之本与意义之源的合一,从而开启常派词学;但他将温庭筠攀比屈子抽离《花间》的解读策略,有着重大破缺。周济以"浑厚"之说观照《花间》,立其为词之渊源,修补了张氏的破缺。陈廷焯则既推温、韦为词宗,又斥《花间》为祸首,将张氏的破缺演绎成了对《花间》的悖论式接受。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自幼喜爱《花间》词,他的词作明显受到"花间词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婉曲幽深的境界、温软香艳的色调和短小隽永的体制。这些影响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和明末清初的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从多方面体现了纳兰词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