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9-52
为进一步推进对晚清名臣翁同龢书法艺术的研究,概述了翁同龢生平及艺术成就,继而提出问题,运用文献法、图版法对翁同龢书法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及成因进行梳理:通过科举需要及文人思想对翁同龢前期书法风格的影响,剖析了翁同龢前期以"馆阁体"为主的书法风格;通过取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翁同龢后期表现的尊碑崇古、用笔朴拙、结构跌宕、章法灵活的书风特点;最后,在梳理翁同龢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书风形成原因,得出了晚清"尊碑重颜"的书坛发展导向及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翁同龢书法风格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为翁同龢书法艺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尝试。  相似文献   

2.
正扇子是古人扇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于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或悬挂于壁上,或单幅或连缀成册,多用于满足人们近距离欣赏,  相似文献   

3.
正扇面书法,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主要难在章法。扇面书法,要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及字数的关系,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有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正>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教育蕴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丰富资源。书法教育是落实中华文明及培育学生各种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之一。书法因其独特的留存方式和表现形式,形成了遍布各地的可供研学实践的宝贵资源,比如:博物馆的书法藏品,美术馆的作品展览,各地的碑林石刻,风景胜地的楹联题词,街巷的题匾和器物家具的款识等,这些都是书法学科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经典书法作品,更是书法传承和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书法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素质教育,其蕴含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项元素,可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齐、品味.主要阐述我在少年宫进行扇面书法创作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对扇面书法作品欣赏、裁剪、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上乘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国海     
笔名从海,长期从事书法教育教学,主攻书法和碑文创作。现为西安市楹联学会会员、西安市楹联学会书艺委成员、  相似文献   

7.
文章作者在梁子湖张氏敦义堂家族的发源地张德宝湾发现了清代儒士张殿录的寿匾、楹联,并对题匾书法及相关文史进行初步考证。题匾书法确系清代书法家、学者张裕钊的曾祖张新本墨迹,楹联书法系当地乾隆时期举人余文诵所书,其木刻题匾书法折射出一个家族的文化,也堪称是清代乾隆时期乡村民俗生活的一个缩影。它的发现为研究清代鄂州地域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徽州楹联教化性的生成是基于其本身的审美性。徽州楹联的审美性体现在总体布局的秩序之美、形式上书法美学、内容上文学性三个方面。作为"寓教于美"的典型案例,徽州楹联对于当下美育的展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每一个名胜古迹都会有不少语言精练,属对工稳,韵味优美,意境深远,书法最精美的古今楹联。这些楹联熔文学、书法、雕刻等综合艺术于一炉,独具特色魅力。这些楹联,不但起到了深化名胜的内涵,还起到了让游者加深对名胜的理解,增添对名胜的游兴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观赏名胜古迹,陶冶情操的时候,能留心观察、悉心收藏这些精美的楹联,并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将会让语文  相似文献   

10.
<正>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瓶庐居士等。江苏常熟人,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晚年被革职后隐居虞山西,卒后追谥文恭。他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翁同龢自幼受家庭熏陶,喜书法。由研习钱南园、董其昌的书法上溯至米芾、颜真卿,所作书  相似文献   

11.
《青苹果(高中版)》2011,(6):F0002-F0002
张业建安徽肥东人。1993年进修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书法专业,同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国际书法展”以及“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当代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正书展”“隶书展”“篆书展”“楹联展”、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百家书法精品展”等重要展览:获安徽省文联、省书协主办的“新世纪首届安徽书法大展”金奖及中国文联、文化部、人民画报社主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展”金奖。作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单位。《中国书画》《中国书法》《安徽日报》《合肥宣传》等报刊曾作专题介绍。出版有《张业建书法作品选》《张业建书法艺术》。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2008年度全国“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春随安徽省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并举办展览、交流。2010年被授予“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称号。  相似文献   

12.
张洪兴 《天中学刊》2011,26(4):116-120
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体。楹联产生的时间,有晋代说、南朝梁代说、初唐说、盛唐说、中唐说、晚唐说、五代说等多种说法。楹联的产生,首先要有汉字的基础,因为只有汉字(方块字)才能产生楹联这门艺术;其次,是民俗的需要,这是楹联产生、发展的诱因;再次,是骈文的繁盛,诗歌领域摘句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格律诗的成熟才最终导致了楹联的产生。楹联产生的时代可宽泛地定为唐朝。楹联的发展与繁荣,是受民俗、政权、文人的喜好与创作、书法与建筑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楹联的鼎盛期在清代。  相似文献   

13.
《陕西教育》2009,(8):F0004-F0004
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1957年生于陕西商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第五、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首届楹联展,首届行草书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获奖十余次。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文化机构收藏或刻石。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化,令人感到意趣无穷。扇书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ǎo)题扇,老媪每字出价百钱。扇画自古以来,文人喜欢在扇画上题字作画。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在扇上留下很珍贵的书画作品。如王羲之、苏东坡、唐伯虎、石涛、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现在见到最早的扇画实物是《两宋画册》中的《柳桥归骑图》,存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有300多把元明清时期的书画扇。扇诗历代文人喜欢在扇面写上咏…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4,(2):33
正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2013年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近几年,学校以楹联教育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形成了"书香联韵润童心"的教育特色。学校创办学生楹联社团"联韵"社团,下设楹联诵读、楹联书法和楹联创编三个分团。每月组织开展征联活动,每学期进行楹联硬笔书法比赛、楹联小状元晋级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楹联迎春校园文化节,打造了独特的"联韵"品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4,(1):33-33
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2013年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近几年,学校以楹联教育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形成了"书香联韵润童心"的教育特色。学校创办学生楹联社团"联韵"社团,下设楹联诵读、楹联书法和楹联创编三个分团。每月组织开展征联活动,每学期进行楹联硬笔书法比赛、楹联小状元晋级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楹联迎春校园文化节,打造了独特的"联韵"品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吴门文化的发源之地。其人间天堂的美誉,源于拥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因此,苏州也被称为"园林之城"。书法艺术,遍及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运用苏州园林中的书法楹联、书法匾额、书条石这三种形式,探索园林中的书法文化,感受独特的书法意境。  相似文献   

18.
夏同龢(1874-1925),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是贵州1413年建省以来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同治七年(1868年)同龢诞生于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高枧村一书香世家。其父夏庭源,曾在国子监就学,后任知府。同龢自幼在父亲教导下,涉猎经史子集,亦好书法作文。父亲去世后,随兄同彝就学广东。光绪十九年,乡试中举。二十四年(1898年)6月,  相似文献   

19.
正楹联,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创作形式。所以,我多次以楹联作品投稿国展,如全国第五、六届楹联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在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中,我自撰的七言大字行书联入展。回想自己投稿前的准备及创作,有成功也有不足。内容的准备。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对于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的多少会影响到创作的形式,譬如,你不可能以一篇文赋来创作楹联作品,或者,多字长联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它融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诗文、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品。从天子皇帝的殿堂,到平民百姓的寒舍,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将它题于名胜,则名胜增辉;将它题于古迹,则古迹生色;置它于文艺作品之中,则使作品别具情趣。它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楹联内容博大而恢宏,文采绚丽多姿,种类繁多。楹联佳作,灿如繁星,浩如烟海。在文苑中独放异彩,永世不衰。 笔者从十余年来收集到的楹联中,发现中国甚至外国的伟人、名人与楹联多有不解之缘,他们才思敏捷,擅作楹联,佳作迭出,魅力无穷。现择其典型者,分述于后,并略作说明,与大家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