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积极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状态的成果表现。傣族传统制陶反映了傣族传统社会形态,衬托出傣族人家的生活状况,渗透着傣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傣族传统制陶受到现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工艺的冲击,积极吸收先进制陶工艺,添加新的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同时保留下了傣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竹形文化系指以竹类为制作材料经加工形成的各种竹形器物。其应用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傣民族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积淀着傣民族演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具有民族学和美学的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背景考察和归类分析,提出了西双版纳傣族竹形文化的概念,并力求揭示其中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展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语量词数量丰富,语法功能强大,不仅在量词的类型学方面有鲜明的特点,而且还能体现出西双版纳傣族对客观事物认知上所特有的民族特点。文章主要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将傣语量词放在整个傣族社会生活的大系统内进行观察,以探求傣族文化及其所表现出的傣民族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力图把握中国原始制陶工艺概念与先民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工艺概念的文化解释力和涵盖力,从研究工艺概念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与发展脉络。将与制陶工艺概念相关的古文字作为典型形式来进行研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典型形式和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拓展陶瓷工艺文化的外延,加深对中国古代工艺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认知。这种研究对于中国原始文化研究、原始制陶工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制伞技艺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傣族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们应该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百越族系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文化呈现多样性,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一般认为,傣族与古百越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其中也有云南土著民族的成分。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该省其他县、市内。其乐器的历史发展与傣族整个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傣族历史的划分,本文将傣族乐器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滇掸时期、储勐割据时期、帕雅真时期、土司时期。原始时期傣族地区乐器发展和流布的特点之一,就是打击乐器品种最多,运用最广。同一般乐器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一书的作者高立士先生在西双版工作了三十多年 ,与当地的傣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是外来干部中知名度较高的一位。长期的生活积累加上他刻苦钻研 ,成果累累 ,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傣学专家。高立士曾出过《傣族谚语》、《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等 ,新近出版的《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是一部傣族环保研究的大成之作 ,其中部分章节内容已在本学报刊载。全书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如我省民族史专家马曜先生在序言中所述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傣族人民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1.
略论佛教与儒学在傣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大地区的傣族,在文化上同时接受着佛教与儒家文化,它们共同对这一地区发生了重大影响。探索两种文化在这一地区交融并行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学界关注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面世;无论是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架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总结傣族饮食文化特征,还是针对德宏、西双版纳、元江等傣族聚居区进行区域性傣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傣族饮食文化与傣族医学、养生哲学之关系,都对深入发掘傣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未来可尝试成立专门的傣族饮食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进而为更理性、深入地研究傣族饮食文化,以及建构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作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傣族和尚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傣族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学的傣族和尚生看,文化差异导致和尚生群体存在着"反学校文化",挑战着教师权威,因而重构师生关系对傣族和尚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1.(出示中国地图)小朋友们,在这张中国地图上,你们看到云南省了吗?今天我们就要去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师简介西双版纳。2.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这几天,傣族人民正在过他们的新年,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傣家人爱水、崇拜水、离不开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在澜沧江里赛龙舟、临江赶摆、泼水狂欢,都展示了傣族与水不解的情和缘。  相似文献   

16.
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以精致的造型、适应当地气候、建材生态以及庭院的自然和谐等特征吸引许多游客观赏,竹楼作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为促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发挥了很好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傣族村寨新造的傣族民居,结构严重异化,失去了竹楼的特征,民俗旅游资源正逐渐消失。本文从傣族传民居蕴含的美学特征以及如何保留旅游资源的角度,对保护傣族传统民居,留住旅游资源,从而推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刀波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与其对傣族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学习、融合,创造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本文将对语言接触做简要的介绍;根据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之间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两种语言产生接触的部分原因及语言接触对傣族语言的影响。两族语言的接触,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的演变,也为丰富我国语言文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全民信教与西双版纳傣族基础教育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大约为13世纪,此后佛寺即成为傣族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凡年届学龄的儿童都要入寺做和尚,待至成家年龄便还俗。在寺期间,要接受基本的佛教知识教育。也有的儿童不再还俗,其中有的人经过刻苦钻研,成为佛学造诣...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