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第一学段(1年级~3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直观认识和了解简单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获得了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并积累了一定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经验.在第二学段(4年级~6年级)中,学生要更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编排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学生学习之后,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人教版与苏教版第二单元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选取与编排都是在第一学段学习角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的基础上,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画指定度数的角.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而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2.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单元教学内容,本册单元是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而安排的初步认识角的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对照实物上的角;直观认识角的图形,知道角的边和顶点;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角和直角;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用不同的直观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与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和辨认锐角和钝角。整个单元的内容和形式编排更突出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以下笔者谈谈对本单元的教学感悟:一、看一看,活跃氛围,由生活原型到表象的建立。现…  相似文献   

3.
张小红 《广西教育》2013,(17):62-62,74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一定要结合身边实际,特别是平面图形的学习。平面图形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而来,但又与平时的认识不同。例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这一课,角的特征很简单,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学生  相似文献   

4.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5.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学情分析】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教学中学生有两个可灵活迁移的基础:一是基于经验的认识。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识别及二年级下册《认识角》,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直观感受。他们会从边和角两方面来猜测图形的特征,如这两种图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上下边或左右边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思考】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三个课时,是在认识角以及了解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特征的理解是抽象的,笔者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探索、建构,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的过程,并能标示直角符号,借助直角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至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物体上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相似文献   

11.
冯波  于莉 《黑河教育》2010,(9):54-54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操做,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用三角形判断直角及用直角画角,培养学生使用学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  相似文献   

13.
一、困惑——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上给出的是描述性概念:锐角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比直角大。这样的概念是不够严密的,尤其是钝角的概念.当学生如果提出大于或等于180度的角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比较困惑...  相似文献   

14.
张玲 《贵州教育》2010,(9):43-44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而我在打磨这次课的过程中,也深刻地经历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从课前的精心设计及反复修改、课件的制作、与同事的共同研究到最后课的呈现,其中的苦与甜、累与乐都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心底。细细回顾,我感觉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料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相似文献   

16.
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熟悉各种图形的侧面展开图.认识线段、射线、直角、角等简单平面图形.掌握线段的中点与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能利用两角互余、两角互补求出各角的度数,并能用一个角去表示另一个角.能进行线段或角的比较,会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积累操作活动经验.能叙述简单的推理过程.进行简单的说理.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建议一、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角和直角在本册是第一次出现,角虽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它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角和直角,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可先出示教材中的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在做操、有的在踢足球,还有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拿剪刀修花木的老爷爷等,这些情境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呈现在各种图...  相似文献   

18.
<正>《认识图形(二)——平面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中的教学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教学内容。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教材先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平面图形,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学生在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  相似文献   

19.
四、关于“角”与“平行和相交”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在“平行和相交”单元,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上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材在编写时主要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角的知识,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体编排在二年级下册与四年级上册。如果说二年级下册是紧密联系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直观、形象地描述角,初步认识角,那么四年级上册是在认识直线、射线的基础上,静态地画出角,进一步地认识角,并学会度量角,进而体现角的一些简单运用。作为教材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