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产生需求—理解意义—感知大小—生活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浓墨重彩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个单位”形成清晰的图式表象。然而每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3.
<正>课前思考: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和量感为核心。图形的认识主要对应空间观念的培养,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图形的认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虽然编排方式略有不同,但知识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认识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然后在基本要素的引领下再次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剖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4.
金爱萍 《上海教育》2023,(10):69-70
<正>小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有明确的度量意识,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对要被测量物体量的大小进行合理的推断,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数和单位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示;第二,建立度量单位模型,明确同一度量不同单位的进率关系,能正确区分、灵活选择和转化;第三,善于估测,能合理运用估测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开展相关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高估测能力、拓展数学思维、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等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量感这一概念,将其归于核心素养之“数学的眼光”的范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内容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立足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关注学生量感的阶段性表现与进阶性发展,解读教材,设定目标,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6.
林海 《天津教育》2022,(14):180-182
<正>在一到六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关于“量”的数学知识有很多,从“元角分”“克与千克”“分与秒”到“图形面积”“角的度量”,都是量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具体教学方案,开展“量感”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本文从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出发,指出数学概念和“量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继而以“量感”为主分析优秀教师课例,从丰富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合情推理、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量感”,即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最终的表达形式都是“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即:数是对度量结果的抽象,是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量感的培养重在展开度量的过程,获得度量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符号表达?  相似文献   

8.
较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形成需要“经验”支持。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为基础,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1千米”的量感表现。结合案例,提出“真实体验,建立‘量的表象’”“多维感知,丰富‘量的体验’”“先估后测,重视‘量的估计’”等量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测量单位的教学,其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针对学生度量意识缺少、课堂测量活动缺失、教材整体建构缺乏等问题,在“长度单位”单元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经历“量”的活动,积累具身体验,发展度量意识;体会“量”的比较,发展推理意识,提高估测意识与能力;建构“量”的勾连,形成结构化知识,实现迁移与关联。  相似文献   

11.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面积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作为“面积”单元的起始内容,为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知识基础。教师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提出“面积的认识”的教学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一是量什么?二是用什么量?三是怎么量?通过“直观感知、多重比较、基于统一、回归本源”等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度量方法,理解面积意义,全面提升量感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属性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数与量是数量的两大构成要素,是数量关系的基础,而数感与量感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文章分析数感与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小学生数感与量感培养的问题,探讨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与量感的有效途径,提出重视数学运算,奠定数感基础;开展算理渗透,提升数感素养;开展数学操作,增进量感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强化量感素养四方面策略,以良好的数感与量感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积”内容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并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待测物进行量化,实现量感的进一步发展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笔者认为在"单位量"的教学中,数感的建立离不开量感的培养,而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计量单位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8.
"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量,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造矛盾,创设有效学习;主动经历,掂出质量观念;选择材料,促进有效学习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量感。  相似文献   

19.
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唯一新增的核心概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主题是促进学生量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模块,文章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为例,立足两个视角,阐述三条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周长是多少”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单元教学之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四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用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量一量、移一移等方法定量刻画周长的可测量属性,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有关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图形周长的定量表达,感悟图形周长与图形形状之间存在着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