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2.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死水微澜》中,叙述者与真实作者合二为一。内聚焦叙述视角的采用,在赢得读者信任的同时获得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非聚焦叙述视角借助焦点的自由移动,使人物相互观察,丰富了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4.
《远山淡影》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悦子徘徊于过去与现在、日本与英国的回忆。聚焦于主人公悦子带女儿景子离开日本移居英国这一核心事件,运用修辞叙事理论分析小说人物、叙述者和读者对该事件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审美判断,以此探讨主人公悦子就该事件从逃避到忏悔到补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正>为什么有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为什么有些故事读完发人深省,令人难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叙事视角。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称为"聚焦",并分为三大类: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在讲述故事,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的内聚焦叙述,以三个主要人物为聚焦人物,通过人物的双眼和意识感知故事世界。三个聚焦人物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展现出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迷茫;通过猥琐的布卢姆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庸俗;莫莉的内心独白透过一个淫荡的女性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堕落与瘫痪。内聚焦叙述以三位不同人物的视角从多角度深刻揭示出西方现代的精神荒原对人们思想情感产生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刀疤>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特征.小说中"刀疤"故事的叙述者将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份对调,隐藏了自己叛徒的身份,以英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颠覆了正常的叙述视角机制,具有修辞效果.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接受者的间接干预,小说产生强烈的反讽.  相似文献   

8.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中使用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以有限视角观察事物,既可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又能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述者本身,产生间离的美学效果。笔者试图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和有限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视角理论在《废都》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叙事作品往往以一种类型的叙述者为文本的主要叙述者,以一种聚焦方式为文本的主要聚焦方式,与此同时文本还拥有其他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成功配合使用能使作品变化多端、丰富多彩,能更好的深入人物内心,突出人物心理状态,揭示作品深刻主题.在卡夫卡的著名短篇小说<变形记>中就灵活运用了几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由表及里立体的展示了主人公变形为虫后的心理,将那种无尽的孤独、绝望和陌生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面暴露出现代人严重的精神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之间权利控制关系的重要手段,叙事的视角和声音在调节读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态度立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玛》这部由简-奥斯汀所著的小说无疑是一部叙事文佳作。《爱玛》中不仅仅只是单独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同时还让一些叙述者们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释说明。而恰恰是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消除,其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语言模式又令读者不知不觉间代入了人物的立场,正是因为这种视角和叙述声音的不一致性,给《爱玛》的反讽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省叙、赘叙与对话——评《美国太太的金丝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太太的金丝雀>中,海明威采用省叙和赘叙的叙事方式讲述故事,使得故事的叙述者和聚焦人物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他利用人物对话叙述故事并通过并置手段以及对话的话题转换来深化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某个人物的眼或口来呈现一切,"叙述"与"聚焦"发生明显的分化,是六朝志怪的突出特征。这不是叙述者对人物所见或所说的客观、被动的"转述",而是叙述者对人物内在感知活动的"介入"。这才是虚构的确切含义。不是怪异的神秘性导致限知视角的产生,而是限知视角带来了怪异的大量出现,带来了新的虚构叙事文学——小说。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二叶亭四迷小说《浮云》着力刻画了主人公内海文三从免官到失恋的整个过程。小说中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设置、叙述者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视角,无不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而这一点正是由隐藏文本之后的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结合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三者间的关系等叙事层面入手,对廓清《浮云》的文本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小说《吉姆爷》多视角下的人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聂伟大的实验小说家之一,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往往把艺术创新和人物的道德发现完美的结合起来,小说《吉姆爷》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说明康拉德在《吉姆爷》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多个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有限视角,从而成功地从不同层面、多个视角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的天性及道德本质。  相似文献   

17.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在长篇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采用了多种叙述视角,是小说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叙述者在讲述往事时常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从而形成权威感。而在一个新的人物出现时,故事往往会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隐蔽地转向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述,以形成叙述空白,营造悬念。在对权色交易这一核心事件的叙述中,多重式人物限知视角的运用则较好地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特征,从而揭露社会的荒唐本质。  相似文献   

19.
种族歧视与殖民罪恶是小说《野草在歌唱》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白人与黑人之间泾渭分明的种族界限是女主人公玛丽毁灭的根本原因。南部非洲穷苦白人家庭的悲剧预示着白人在非洲大地的殖民统治必将终结和失败。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细腻的笔触将叙述者与人物视角相互结合,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和人物视角的不断转换再现了那段被征服的非洲历史。  相似文献   

20.
贝娄的《离别黄屋》、《如烟往事》、《莫斯比的回忆》这三部短篇小说,通过主要人物一生的种种经历,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作者让叙述者进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以轻松风趣的笔调叙述其如何心平气和地面对过去:对历历往事的难以释怀、对亲情友情的魂牵梦萦、对是非成败的慨然评断。主人公深情的回忆以及叙述者从容的叙述使主人公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得以构建与阐释,同时,作者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也得以逐渐呈现。通过对叙事对象的选择、提炼与把握,作者积极的、乐观的人文主义叙事伦理得到了完美的宣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