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课前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边形之后从边的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材内容编排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教材安排了3个课时进行教学。基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图形中对边的位置关系,因此,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整合在同一课时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部分,其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包含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基于与长方形的关系)、认识梯形的特征(延伸到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确定为单元整体教学的起始课,并将教学课时调整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练习。这样的调整主要源自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本节课是人教版四上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第二阶段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以及会画垂线后,从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到形成概念,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逐步深入。回顾本次磨课历程,我们最早的教学设计开课由生活引入,让孩子发现平行四边形揭示课题。紧接着让孩子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从而去验证特征。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之后,才开始教  相似文献   

4.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这些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巳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也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本节课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三角形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为学生系统认识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照本宣科”,而应坚守“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微调教材编排顺序,适度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最近,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国标本教材第八册“梯形的认识”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师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图,并用抽象图画下来,告诉生这就是梯形;3.生自己举例生活中的梯形;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共4节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并能计算出它的面积;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各节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主题图引出一个长方形和一…  相似文献   

9.
黄新 《课外阅读》2010,(11):168-169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在认识上和发展上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吴曼丹 《成才之路》2013,(11):85-8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第七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1.教材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属于图形和几何领域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四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打下基础。先来看看两册教材的对比,出示三上和四上教材的对比图(图略)。  相似文献   

11.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的编排思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垂直与平行;二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一共编排了三个例题: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与高的概念和对应高的画法、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梯形的概念;在练习应用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及应用价值,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掌握等腰梯形的对称性。教材编排体现四大特点:一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出发进行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二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渗透和内化归纳、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与方法;三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法指导;四是注重认知结构的完整性,新授内容和练习内容都体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这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概念的引入部分.两种不同的引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现把我的心路历程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角形的认识”,是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或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起始课,它不仅是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重要基础,更是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会按照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部编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认识角及其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宣布新课今天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学习第一节——角。 (二)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6.
<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作为特殊的四边形,其概念都是基于“平行”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那是否可以将两种图形整合在一个课时中学习,从而在对比和辨析中充分理解其本质属性,让学生自主概括出两者概念,同时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尝试。【课前思考】“图形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要领域,在四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  相似文献   

17.
<正>【课例背景】“四边形分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板块。在此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已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在其他年段学习了平行线、角等方面知识。我们从“图形的认识”大概念视角看四边形的分类学习内容,不难发现学生已能较为准确地辨别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相似文献   

18.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测量、归纳、猜想、说理、探索,认识等腰梯形轴对称特征及其他性质,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9月,在城区小学工作了10余年的我,有幸来到来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初来乍到,首先要送上"见面礼"一份——上一节教研课,我选取了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图形转化的一些基本经验,因此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的大致教学设想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和  相似文献   

20.
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我国的各小学要到2005年秋季,起始年级的学生才原则上进入新课程,这就意味着在近三年内还有不少地方将使用旧教材。在新旧课程的衔接时期,我们使用旧教材时可以“穿旧鞋走新路”,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执教,笔者在教学小学第八册数学《梯形的认识》时就是这样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会作梯形的高,并深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与联系。一、从生活中引入课始,笔者从前面学过的四边形: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