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学期伊始,不少新教师走上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这些新班主任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班主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是“火”一点,出现的情况就有不同:有的“小荷已露尖尖角”,有的却“出师末捷志难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不少新班主任只考虑一味“点火”,而忘记应该如何适时、适当“点火”。  相似文献   

2.
刘小华 《今日教育》2007,(3S):32-32
新学期伊始.不少新教师走上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这些新班主任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班主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是“火”一点,出现的情况就有不同:有的“小荷已露尖尖角”.有的却“出师末捷志难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不少新班主任只考虑一味“点火”.而忘记应该如何适时、适当“点火”。  相似文献   

3.
新校长“烧火”六忌吉林辉南县教育局鲍学利新校长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校长应有的开拓精神。但是,在新校长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却壮志难酬。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少新校长一心只考虑“烧火”,而忘却“忌火”,恐怕...  相似文献   

4.
新校长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校长应有的开拓精神。但是’在新校长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却壮志难酬。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少新校长一心只考虑﹃烧火﹄’而忘却﹃忌火﹄’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忌另砌灶重点火。作为新官’有必要了解一下前任烧了哪些火’看一看哪些烧完了’哪些还没有烧完。烧的效果如何’是否要接着烧。对要接着烧的’甘愿做些添柴功’将前任未烧完的火烧好’烧旺。切忌只顾自己烧红’不给前任添柴。二忌脱离实际乱点火。新官上任不是不可以烧火’但切不可盲目地…  相似文献   

5.
不少新教师走上班主任的工作岗位后,总想烧几把“火”。可是“火”一点,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有的“小荷已露尖尖角”;有的却“出师未捷志难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表扬的艺术     
表扬的艺术江苏铜山县教育局吴亮新校长“烧火”六忌吉林辉南县教育局鲍学利新校长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校长应有的开拓精神。但是,在新校长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却壮志难酬。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少新校长一心只考虑...  相似文献   

7.
新官上任缓点“三把火”有些新上任的校长很急于“点火”——亮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殊不知,由于情况不明等缘故,很可能乱“点火”,结果火烧得不旺不持久,自己也丧失了威信。新上任的校长如果精明,往往不急于“点火”,而是用一段时间去“拾柴”——搞调查访民情。当了解清楚本校内部的各方面情况后,才与广大教职工一起去“点火”。这样,火才会烧到点子上,火才会烧得旺烧得持久,正所谓:“先架一  相似文献   

8.
新官上任缓点“三把火” 点评:有些新上任的校长很急于“点火”——亮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殊不知,由于情况不明等缘故,很可能乱“点火”,结果火烧得不旺不持久,自己也丧失了威信。新上任的校长如果精明,往往不急于“点火”,而是用一段时间去“拾柴”——搞调查访民情。当了解清楚本校内部的各方面情况后,才与广大教职工一起去“点火”。这样,火才会烧到点子上,火才会烧得旺烧得持久,正所谓:“先架一座桥,缓点三把火。”  相似文献   

9.
新官上任缓点“三把火”点评 :有些新上任的校长很急于“点火”———亮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殊不知 ,由于情况不明等缘故 ,很可能乱“点火” ,结果火烧得不旺不持久 ,自己也丧失了威信。新上任的校长如果精明 ,往往不急于“点火” ,而是用一段时间去“拾柴”———搞调查访民情。当了解清楚本校内部的各方面情况后 ,才与广大教职工一起去“点火”。这样 ,火才会烧到点子上 ,火才会烧得旺烧得持久 ,正所谓 :“先架一座桥 ,缓点三把火”。“下不为例”会变成“以前为例”点评 :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 ,它是管理各自学校的一个“法” ,…  相似文献   

10.
新官上任缓点“三把火”点评 :有些新上任的校长急于“点火”———亮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殊不知 ,由于情况不明等缘故 ,很可能乱“点火” ,结果火烧得不旺不持久 ,自己也丧失了威信。新上任的校长如果精明 ,往往不急于“点火” ,而是用一段时间去“拾柴”———搞调查访民情。当了解清楚本校内部的各方面情况后 ,才与广大教职工一起去“点火”。这样 ,火才会烧到点子上 ,火才会烧得旺烧得持久 ,正所谓 :“先架一座桥 ,缓点三把火。”“下不为例”会变成“以前为例”点评 :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 ,它是管理各自学校的一个“法” ,具…  相似文献   

11.
牢骚的价值 章虹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牢骚却不少,因而,有“牢骚大王”的雅号。老校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大会小会不少批评他,但他却依然故我。 老校长离任后,新来的高校长,却对章老师的牢骚很感兴趣。他不但没有批评章老师,而且还把平时爱发牢骚的几个教师组织起来,成为校长决策的“智囊团”,并由章老师负责。 有些领导对高校长的这一行动很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软弱怕硬的表现。高校长却不这样看,他认为,教师之所以发牢骚,其原因有二:一是上下沟通渠道不畅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的反映;二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小学生纪律不好、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检查的几个学校来看,我认为学校行政领导不健全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行政领导工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自上级提出“面向教学”的口号以后,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就僅僅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对儿童思想情况和品德情况的了解,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的校长把纪律教育和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有两个“校长悖论”:其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在不断深入,需要校长与时俱进,不断研究面对的新问题、新课题,但是,校长由于行政工作越来越繁、难、杂,校长用以研究教育规律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其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学校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不少校长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功利倾向明显,有的校长像“一个理财专家和能手”,有的校长则像“应试教育的统帅与专家”,学校的掌舵人缺少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两个“校长悖论”影响着一所学校高水平的发展。校长必须有清醒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界、理论界给校长定位有许多:有的说校长应该是管理者、学者,也有的说校长还应该是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我在所学校当了几年校长,经历了许多,学到了不少.对校长这一角色定位也有了切身体会。诚然,外界的定位都有道理,但我更愿意说校长是一个“放风筝”的人,作为一校之长,我觉得应该像放风筝那样做到:胸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  相似文献   

15.
薛文平 《师道》2008,(7):73-73
以前一提到校长特别是名校长,会令人肃然起敬,让人想起为人师表、满腹学问、彬彬有礼、温良谦恭等一些崇高的形象,但现在的校长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早已变了味道。《光明日报》曾载文《给名校长的几句话》称:有的名校长霸气十足,用所谓的“气势”压人,老子天下第一,容不得半个“不”字。在校内“前呼后拥”,在校外或兄弟学校面前自称“老大”。他(她)们的口头禅是“我是法人……”。不少教师对“霸气校长”有一种惧怕感,直接产生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校长并没有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全部机制的“主轴”,没有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这是校长常犯的致命错误之一。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需要,很多同志从副校长被调整为一把手校长。有的人当副职是一把好手,一旦当了正职也想"大烧三把火",结果很多时候容易犯一些本不该犯的错误。一心只考虑"烧火"而忘却"忌火"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忌视线不好。新校长、新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不免会遇到繁杂的事物,这个时候校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视线,看清领导的意图,知道叫我来干什么,希望我怎么做,我  相似文献   

18.
评定职称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的申报语、算、常,有的申报音、体、美,而校长呢?从文件的字里行间却找不到“管理”这门学科。干了一辈子校长,办学经验相当丰富,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教学尖子,然而,只是“为人作嫁妆”,要不是发发“善心”,从“年限”上照顾照顾,恐怕“无号可入座”。  相似文献   

19.
史峰 《今日教育》2010,(11):32-33
眼下有一位校长正“火着”,他是因为大受学生的爱戴而火起来的,他的名字叫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学生们贴心地称之为“根叔”。了解一下“根叔”,做“根叔”式的好校长吧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几住年轻学子,忽萌探讨“新时期的新校长”问题的兴致。对于我们这些总算读过几本有关校长及校长培训的书,又不时进出中小学.同校长多有交往,原以为有不少话可说,岂知“新时期的新校长”这个话题,平时似乎还知道一些.而认真说起来.反而说不清楚。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对我国如今这种校长工作状态了解越多.有关校长的泛泛之谈也就越难启口。虽然说不清楚。心目中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就说现代校长的“素质”问题吧.其实,现任校长并非不清楚,本无须多说.因为关于校长的任职条件,早有明文规定。何况按照现行规章.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在持证上岗以前,一般都须经过累计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所以,问题不在于校长该有这样或那样的“素质”.而是作这种或那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所提出的依据是否可靠.所作的判断同我国如今这种校长工作境况是否切合?姑且就此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向识者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