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中国美学的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4.
时隔一年,2016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界泰斗、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与世界级管理学大师、学习型组织之父、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彼得·圣吉(PeterSenge)先生再度聚首北京师范大学,又一次展开凝聚东西方智慧的跨界对话,两位大师围绕“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未来:塑造面向21世纪的新教师”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共同探讨教师发展与转型的方向、路径等问题.本次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执行主任赵实主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逐渐步入通向现代化的历程,而现代化观念又肇源于思想界。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很大程度地意味着研究方法如何与西方“接轨”的问题。20世纪西方学术界理论研究之风空前高涨,伴随而来的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大思考,这点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本篇试将根据真理与方法二元间张力关系,以比较文学学科为切入点,讨论过去数十年来国内比较文学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学理层进行一系列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近年发生的三例中德两国论文抄袭案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探讨和揭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问题及其文化根源。虽然存在职能部门无作为和检查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但是其根源在于文化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西方意义上的求真精神,而这种精神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对求真精神的漠视,才导致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出现抄袭成风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贺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出是教育家,与冯友兰、牟宗三、张君劢、梁漱溟等人同为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之“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对介绍西方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这样的文化修养和学术经历,使贺麟的教育思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乏人类现代文明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23)
由头与反思:在众多的学术造假案中,胡兴荣抄袭事件的处理被称为"宇宙速度"。在被原作者指责学术抄袭后的第三天,胡兴荣辞职离开汕头大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学术抄袭行为几乎难逃最终被发现的结局,可是一些学人依然铤而走险抄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术抄袭如此"猖狂"?观察与点评:近年来,抄袭和剽窃成为中国高校学术界最大的公害,有人戏称为"学术蝗祸",其泛滥之广,已近法不责众的地步。学术造假固然是有某些"蝗虫"想不劳而获,想在学术道路上走捷径,但当学术打假屡打屡现时,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学术界本身和大学现行的量化指标考核。抄袭行为不对,但学术规范、学术评介机制的不完善也难逃干系。  相似文献   

9.
李森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大师。他通过对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命运的探讨,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变迁归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从而使他成为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坚决捍卫。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一直是作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对力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概述当前的中国比较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实际上是20世纪中国文论乃至整个汉语思想界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的碰撞和冲突中所必然面临的宿命。长期以来,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一直以寻求全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为目标,而先在地假定了一种诗意表达的普效性。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的学术言说已前提性地把西方概念范畴的基本语词所构成的语义空间视为科学和真理,而另一套中国传统的语词系统需要由前者来解释、说明并承认其合法性。这样的所谓对话永远只能是在一种强势话语压抑甚至排挤掉另一方的独立价值的情况下进行的,而非真正的两个平等主体的对话。应该承认,中国学者对自己的理论前提已有所反思,进行了“失语”、“中国学派”、“反西方中心主义”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反思和探讨。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论证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话语,包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思考、推理、言说方式,无一不是西方式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也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把余虹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全书力图把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还原为两个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空间的平等主体,不以任何一...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分支。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 这两个学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路径和理论指向。本文通过分析两者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径,最终说明:无论是法兰克 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径、方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坚持某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却是共 同的,而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当下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管理不是今天才成为热门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界就已经提出了“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的判断,我国的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理论,但我们的学校并未像今天这样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提出了著名的仰韶文化西来假说。20世纪20年代,该说一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30年代前夕,无论是安特生或国际汉学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倡导、附和,还是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并不带有明显的偏见。由于该阶段仰韶文化的发掘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前夕国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讨论总体上未有什么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对安特生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过程中,仰韶文化西来说日渐失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支持。迄20世纪40年代,随着齐家文化得到确认,仰韶文化西来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质疑与批判声中,不攻自破。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外学术界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从总体上看,属于学术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一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论争几无学术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仰韶文化西来说方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学术界再次提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始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石鲁处于20世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艺术思想始终纠缠在外在与内在的激烈矛盾斗争之中,显得十分复杂。要准确把握石鲁的艺术思想脉络.必须紧紧抓住两条线索:一是20世纪中国民族艺术传统与西方艺术的矛盾关系;二是20世纪中后期学术、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关系。前者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是上层建筑中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石鲁在不同时期对待两对关系的思想主张的不同,可将其艺术思想的变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的.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有一个完整的产生、发展、消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学术继承的同时创新也不断地产生。从十余年来该领域中出现的重要观点、主要分岐和研究倾向来看,湖湘文化的学理探究、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湖湘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新倾向四大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他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试图文化救国。但是他的文化救国论,根本就起不到救国的作用,而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