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走基层"报道是正在蓬勃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近两年来,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回应时代关切,迈开双脚,深入基层,采播了一大批鲜活、生动、感染力强的好新闻,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走基层"的新闻报道进一步强化了"新闻立台"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走下去:基层一线"抓活鱼";融进去:贴近百姓"接地气";沉下去:带着思考"解难题",才能跑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新闻创作要体现受众意识,这是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可亲可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新闻业务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的实例为基础,谈谈新闻创作中的受众意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杰 《青年记者》2010,(18):46-47
现如今,"说新闻"这种时新的新闻播报方式正风行于地方各大电视台,堪称电视媒体上演的一出"活报剧"。"说新闻"凭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众的平民姿态,一时间跃居为全国各电视台新闻板块的主打节目。与此同时,各电视台互相模仿,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电视新闻为了吸引受众,不得不改变原来呆板、迟缓的报道形式,从受众视角选择新闻,采用与民众"平视"的拍摄视角,运用贴近受众的语言,在后期编辑上用独特的手法进行人性化的处理,这样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提出,新闻记者"走转改"的推进,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少,民生新闻的比重日益增多。随着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在我国电视界日益盛行,观众对新闻节目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现场怎样主持,主持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效果?电视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以画面和声音符号为主的信息,作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是与信息一起共同出现在受众感知里的。面对镜头,主持人是带领(或代替)受众在新闻现场感知信息的人,有责任交代镜头捕捉不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相似文献   

9.
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兴趣和需求,细分读者群,是媒体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当下,媒体普遍追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并意识到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纳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制造者、提供者。在这样的态势下,新闻报料应运而生。媒体不约而同打出"24小时新闻热线",有奖报料,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办报中来。如三峡晚报于2008年3月18日改版之际,隆重推出"三峡晚报新闻寻呼中心",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工作中大家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好新闻的标准不好确定,主要是因为新闻作品属于应用新闻学范畴,是用主观思维反映客观事实的物化形式。笔者很认同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闻标准: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用一句话说,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的宗旨就是关注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以老百姓为核心"受众",确立"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媒体,确立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也是自觉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主体、内容、语言等方面,阐释当代媒体如何确立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三贴近也就是说新闻必须贴近受众、尊重受众。本文从新闻受众心理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闻标准: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什么是好新闻?只要能把故事讲得精彩、能抓住受众的心里,那就是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广播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市一级地方台办新闻的难度显然比以前增加了。为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获得的渴望和诉求,许多地方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三贴近”原则的前提下,创新观念,呈现出了新闻节目大扩容新闻题材大贴近和新闻形态不断创新的新状态、新格局、新走向。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把"民生"摆在重要位置之后,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新闻”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想知道,应该知道但不知道的重要事实,媒体工作者要对重要的事实进行及时报道,并且要将事实的真实性如实地报道出来。好新闻都是有共识、有标准的,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让群众喜闻乐见,也要贴近民心,说出群众的心声。而要将新闻原本枯燥的一面,用朴实、感性的语言文字代替华丽的文字来吸引百姓,需要媒体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况,并由记者或者主持人用最真实的感人的话语将其叙述成故事来引起百姓的注意力,引起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范秀珍 《青年记者》2010,(18):70-71
新闻评论在报纸版面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报纸面临着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如何吸引读者眼球以及培养自己的忠实读者?综观当今的各大都市类报纸,新闻报道"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是平常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报纸的评论也逐渐体现出贴近受众的特点,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为例,剖析它的评论特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各种媒体上的会议报道枯燥乏味、重复单调,占的版面不小,但受众的关注度却很低。目前,我们的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着不够务实、不够贴近的现象,要写出和编出精彩的会议新闻,不仅要善于捕捉新闻亮点,还要培养自己的新闻"嗅觉",学会在"无味"的会议中寻找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挖出鲜活的好新闻,树立报纸权威形象。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难点所在按照多年来形成的规矩,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18.
节目内容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要贴近百姓的视角,符合受众的需求,但是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等百姓起居饮食、日常生活的事情,还要站在民生的角度,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的举措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等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命题,把民生报道扩展为具有更深意义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科学,既有基础理论的“学”,又有应用理论、操作方法的”术”。本文拟就新闻写作的贴近术谈点看法。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贴近,受众才能关心;只有…  相似文献   

20.
在湖北日报1995年年末读者问卷调查中,防洪抗灾报道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新闻之一.无独有偶,最近从省几家主要新闻单位传出类似调查信,也反映了受众对防洪抗灾新闻的钟爱.在推荐全省防洪抗灾好新闻的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表明,防洪抗灾新闻的读者、听众、观众面甚为宽泛,许多篇目成为人们过目入耳不忘的新闻,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上述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对业经评定的1995年全省防洪抗灾好新闻作一番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紧密贴近现实,方可拨动受众的心弦,获取理想的宣传效果.当今的受众,需要反映时代进步的新闻建国以来,在自然灾害面前,湖北人民奋起抗争,书写了撼天动地的篇章.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湖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大为增强.正是这一时代进步的大前提,诱发着许多新闻工作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防洪抗灾新的领导方式、新的抗御方式上来.湖北日报1995年3月20日刊发的《十分钟车上办公会》,记叙的是省委书记、省长与黄石市党政领导在指挥防洪抗灾途中,商定长江黄石段堤防除险、防守等重大问题的过程,反映了领导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