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出自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注释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如果按照注释直译的话,“毋”译为“不要”;“以”译为“认为”;那么“吾”,明显的“我”,又该如何翻译呢?配套教参译成:“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也体现不出“以”是“认为”的意思。笔者认为,此句中的“以”解释有误,当译为“用”;“毋吾以也”当译为“(人家)不用我”。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历来有不同解释。高中五册课本上注解为“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此采用孔安国说.另据清刘宝楠的说法,应解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了,(别人)不再任用我了”.我认为后解是正确的.因为对这句的理解关系到全篇的主旨,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部分词语,历代注本的理解往往很不一致。将中学课本注、古注和流行读本注三方面的材料汇集一处,略作比照辨析,可以看出课本下列几处注释的不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①苏濂《石渠意见补缺》:“以、已通用。已,止也,谓毋以吾年长,止而不言。”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此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受拘束而不言。”②王符《丹铅录》:“以吾一日长乎尔,长,老也。毋吾以也,以,用…  相似文献   

4.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否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高中《语文》第五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毋吾以也”应解释为“不用我了”,“以”不应训为介词“因”,而应训为动  相似文献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6.
《纸奶奶的生日》是人教版第六册新选的一篇教材,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一、激发兴趣,导入正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纸”今年有多大年纪了吗?(举一张纸)关于“纸”的历史和现在,你们了解多少呢?在生活中,人们通常用“纸”干什么?学习了《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我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课题)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纸奶奶是谁?纸奶奶多大?有谁来庆贺?生日热闹吗?)二、初读课文,完成练习出示投影一:出示投影二:出示投影三:三、分组学习,合作讨论▲将全班分成六小组,以组为单位,用最快的方法完成下列表格…  相似文献   

7.
<正> 读《论语》,于字句篇意偶有所得,遂作“辨惑”数则,部分已刊《孔子研究》。兹再抄出两条,敬俟博雅君子教正。 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目前通行的译本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照此理解,句中的“毋”是个无指代词。这种意见源自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8.
公司原来的人际关系复杂,人才“挤挤”,谁也不服谁。不久,换了一位总经理,姓王。新官上任,他召集员工开会,笑容可掬地说:“对不起,我年纪比你们大,所以先当经理了!”如此开场白引得大伙哈哈大笑。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甲庙的和尚们天天吵架,活得很累:乙庙的和尚一团和气、同甘共苦,都很快活。甲庙的住持不解,前往取经,问乙庙里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会团结得这么好?”小和尚回答说:“因为我们都经常做错事!”  相似文献   

9.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学生刘某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我:外祖父既然那么思恋祖国、想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国呀?当时的我沉浸在外祖父的三次落泪里,一下子懵了。随即,我马上把皮球踢给了其他学生:“嗯,你很会思考。看看同学们怎么回答?”于是,学生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联系上下文,学生马上找到了依据,来自于课文中母亲的回答:“外祖父年纪大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祖父年纪大了,不适宜坐船、  相似文献   

13.
《列宁与卫兵》《列宁在理发室》等故事曾经被选入中国的教科书。现在苏联档案解密我们才知道,这些故事都是作家左琴科编造的。毛泽东从小爱劳动的故事也曾在课堂上宣扬,说他下雨不收自家的谷子,却帮助别人家收。毛泽东在《西行漫记》里自述:“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责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当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是第几次到台上上课了?生:(齐答)第一次。师:(惊讶地反问)第一次吗?(学生沉默)师:好,老师给你们数。前年北京特级教师到我市上课时,你们上过台两次;去年地市“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你们和我上了一次;那今天是第几次?生:第四次。师:瞧,比老师还多两次哩。从次数上讲,你们比我多,从经验上讲也比老师更丰富,从胆量上看也应该比老师胆量更大,那思维也一定更活跃。好,我爱听“胆量大,思维活”,这可是你们自己说的,现在我就要看看你们胆量是否真的比老师大,思维是否真的比老师活。…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26日下午4时)各位老师,各位小师弟、小师妹: 十多年前90周年校庆时,我回母校作第一次演讲,有人问我是什么门派,我说“我是嘉中派,嘉兴中学派”。(笑,热烈鼓掌) 我初中在嘉中念书,高中也在嘉中念书。我是你们的大师兄。你们大师兄年纪大了,班级比你们  相似文献   

16.
我给学生讲地应该努力学习的理由很简单:“你们家不缺吃穿,又不买田,家长辛辛苦苦地挣钱是为什么啊?你们不专心读书,这个年纪又能做什么啊?”学生都认为我说得有道理,就这一句口头禅,把他们现实的责任给明确了。  相似文献   

17.
《青年史学社》:我是《青年史学》的忠实读者。你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刊出50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我深知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的艰苦,何况你们还正在求学时期。你们的刊物虽然不免有稚嫩之处,但充满青春活力,蕴育着史学新的生机。在贵刊既往的编者、作者中,已经出现了若干颇有成就的历史学者,这就说明《青年史学》是有益于历史教学与青年一代学者成长的。我历来提倡“苦撑”精神,希望你们能把《青年史学》坚持办下去,谱写一曲又一曲的“苦撑”赞歌!你们的老朋友:章开沅1996年8月4日“使乾坤老,风月难消千古愁。多情唯有是…  相似文献   

18.
犤案例犦故事背景:浙江版《现代小学语文》第一册口语交际部分《比脖子》:有一天,长颈鹿、乌龟和老黄牛碰到一块儿。长颈鹿说:“瞧,我的脖子多长,只要我一抬头,就能摘到苹果,你们能行吗?”乌龟听了连忙把脖子伸缩了几下说:“看我的脖子多灵活,我一遇到危险,就能很快地把头颈缩进去。”只有旁边的老黄牛一声不吭。长颈鹿拍拍老牛的肩膀说:“牛大哥,你怎么不说话呢?”老黄牛笑着说:“我的脖子又粗壮又结实,只能为人们拉犁、耕地、为人们干活。”说着就走到田里干起活来。教学片段:师:这三种动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大青年史学社:接到六月二十六日来信,知《青年史学》杂志将举办50期纪念活动,特书此祝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把杂志办得更出色!多年来承寄赠贵刊,十分感激,无以为报。我在大学(光华)最后一年(1939)也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办了一个杂志,名为《文哲》(注)。我在该刊第一卷第八期发表一篇不像样的小文:《历史理论引论》,事先送给吕思勉(诚之)老师审阅,他看后认真地写了两段“案语”,非常精辟,对我做学问大有帮助。现在把这篇“案语”抄录给你们。吕老师是大史学家,如果编辑部同意,不妨把这短短的五百字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要申冤” 1.导入质疑:孩子们,你们看过《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吗?你们认为大灰狼怎么样?(凶恶、狡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