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医闹”事件的时有发生,治安管理部门对于“职业医闹”的打击力度逐年加大,医院也陆续出台具体对策和“医闹”抗衡。  相似文献   

2.
杨国蕊 《青年记者》2012,(18):38-39
医疗纠纷调解存在媒体监督缺位的问题 1,医疗纠纷频发,各地纷纷建立调解机制化解纠纷 最近几年,医疗纠纷频发,不少地方的患者,不是走正规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用烧纸钱、在医院门诊设灵堂、聚众抗议甚至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等自力救济的方式,媒体称这种现象为“医闹”.每次有关“医闹”的新闻报道都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 为破解“医闹”难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设立一个独立于卫生部门和医院的人民调解机构,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上海、山西等16个省和直辖市的56个地市,启动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处理医疗纠纷的实用主义作用下.“医闹”成了一个新兴“职业”,而其“私力救济式”的实质反而被遮蔽。随着公安部门的强力介入,这种实用主义“维权”将更加陷于两难  相似文献   

4.
医院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闹行为;而地方政府“绝不允许因为处置不当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将医患间的纠纷转变为患者家属和公安机关甚至政府的矛盾”的担心,以及这种担心下的做法,则在客观上成了对医闹的一种纵容  相似文献   

5.
从医改视角分析“医闹”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鸿文 《大观周刊》2011,(34):42-42,2
医疗纠纷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医闹”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干预了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医改视角出发,“医闹”的定义、性质、及其产生原因及危害,进而提出解决“医闹”现象的医疗体制改革及第三方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注视”下。医生被扣、被打、被捅伤,组织自救后还被迫赔钱;医闹一方围攻医院、封路,却获21万“赔偿”,最终酿成了数百医护人员的示威和静坐  相似文献   

7.
新港地段医院退管会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医院退休的老人们办实事,做好事,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他们每年举办的“敬老节”、“一日游”活动使老人们笑逐颜开,乐不可支;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举措更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  相似文献   

8.
洪仁文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本刊讯洪仁文报道:“转业只两年,板凳还没坐热,就当上了管几十号甚至几百人的‘头头’,真有两把刷子。”这是二○九医院工作人员对本院两位转业干部的赞叹。这两位干部就是1998年从该院转业的景长军和彭景林,他们转业分别被分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电视台和牡丹江日报社工作。他们刚到新单位上班时,曾被戏称又来了一个“站大岗的”,意为部队来的人都是为他们打杂当保卫的,不是干新闻的料。两人听后,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主动要求到新闻一线当记者,抓“活鱼”,写“大块头”。当他们工作了一年后,就以写稿质量高,新闻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9.
初学新闻报道,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学点“求医”术,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初我一开始写稿。就一个劲地拼命去采访,挑灯熬夜地写,第二天就火速去送稿,结果一连写了300多篇,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正当我准备“砸”笔时,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路过一个专治疑难病的门诊部,被那长龙似的求医队伍所吸引,一个十平方米的“小不点”门诊部,为啥能吸引众多的人来这里?一位患者告诉我:“开始我的病被一家医院确诊为绝症,在我绝望时,有人劝我不要只盯住一个地方治,要多方求医。我只好多处求诊,直到我走了10多个医院,…  相似文献   

10.
古都安阳有座编制只有200张床位的驻军151医院。医院虽小,但报道工作成绩斐然,已连续6年被分部、军区后勤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们报道工作为啥搞得好?兄弟单位负责新闻工作的领导前来取经。该院政委王玉峰的一番报道“人才观”,使众人颇受启发。立足本土育人才王政委说:“搞报道工作得有报道人才,人才哪里来?天上掉下来,地下冒不出,关键靠培养”。王政委1989年调到这个医院任政治处主任,一上任便开始着手培养报道骨干队伍。他认为:“医院是一块沃土,科技人员多,文化层次高,80%以上人员都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