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它并非脱离教育实践的"纯理论"研究.对教育哲学存在的误解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误解了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本质与实践特性.教育哲学不是脱离实践的研究,它以理论的眼光关注实践,它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话"是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但是幼儿园中的"对话"多停留于单纯的言语应答,存在诸多诟病。本文例举幼儿园中常见的师幼对话案例,用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期望有利于幼儿教师对其与幼儿的"对话"进行哲学反思,从而使师幼实现真正的"视界融合",彼此理解,敞开和接纳,回归幼儿和教育本该有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已有城市化研究普遍缺失教育尺度,或者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是经济学视角,遵循的是"经济逻辑",为单向式、割裂式和等级式思维。我们需要在城市化发展中渗透教育尺度和教育眼光,具体表现为三种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两种思维方式(逆向式思维和关系式思维)以及内含了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在通过教育尺度构建"教育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创建和发展"城市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要逐步使教育活动在科学的规范下展开,并使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教育者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努力和探索。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赫尔巴特也强调:"必须要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而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就是心理学和哲学。时至今日,教育和科  相似文献   

5.
论“关心”的教育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意义的关心具有特定的专业含义和哲学本性,只有从哲学高度赋予关心深刻的教育内涵,才能使关心真正成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育眼光"是一种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伦理眼光,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浓缩和展示,它在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中得到凸显和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着力从建设教师课程能力入手来构建教师的"教育眼光",是一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育利益是教育系统的输出"产品",这种产品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宪政层面所形成的一种教育秩序,其中蕴涵着一种待分配的正义.对于教育利益的价值共识需要转化成为一种"集体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利益首先是一种国家利益,然后才是一种个人利益,这既是对教育利益的一种位序安排,也是使"集体行动"获得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实践美的取向使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诗性智慧",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目前教育实践美的探讨仅停留在"思想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著名教育记者、教育策划人李振村教授说过,"诗化教育"不等于诗歌教育,"诗化教育"甚至和诗歌这种文体本身并没有细密的关联。"诗化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境界,在这里,诗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意味着优雅、意味着美好、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情趣、意味着和谐。一、研究的意义1.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真正体现出现代教育"学科综合"发展趋势,做到学科体系向其它领域的延伸。同时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增强教学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素质”的论述,并提出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提供“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后半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特殊教育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吸引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有其独道之处.本文通过介绍"吸引教育"的基本思想,探讨"吸引教育"对特殊教育的指导意义及其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