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由五体构成.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司马迁作史,列本纪为五体之首,系全书之总纲.起自黄帝,迄于太初,书上下三千年史事,成一家之言.所称本纪者,裴松之《史目》之:“天子称本纪,诸侯称世家”.张守节云:“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云:“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据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一文一赋,两支奇葩。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相似文献   

4.
《孝经》是孔老二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讲“孝悌之道”的言论,相传经曾参编纂成书。它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也是为他们培养“忠臣”、“孝子”的反动教科书。最初,“孝悌之道”作为宗法奴隶制的基石,是为奴隶主阶级利益服务的伦理道德。到了汉代,随着奴隶制复辟危险的消失和封建制本身固有矛盾的激化,地主阶级转而乞灵于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他首创纪传体史书范例而著的《史记》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叙事,上自三代,下迄秦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尊重史实,忠实记载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正如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推崇的那样:“服其善序事理,辨而平华,不质而不俚,其文值,其中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为司马迁坚持“实录”的治史态度,其《史记》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以致史学界有些学者同人还积极呼吁应建立专门的“《史记》学”.那么,对于我国西周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为他树碑立传的呢,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以供方家里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上自轩辕,下至汉武,有表十、书八、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一百二十篇,五十二万字。司马迁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成这部著作。他在《报任安书》里说过这样三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复信任安,说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写完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历史,“凡百三十篇”。这就是后来传世不朽的巨著《史记》。作者说写它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9.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优秀品德,对他们在历史上因“儒、墨皆排摈不载”而久久湮没无闻和遭受汉家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这引起了班固的不满,他在《汉书·司马迁传》后责备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认为司马迁对游侠的肯定和赞颂是错误的,违背了“圣人”的是非标准。班固在《汉书》中  相似文献   

13.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俗吏偏无暇,慇勤喜见招.雨余山径滑,风静马蹄骄.野鸟鸣深树,闲僧渡小桥.临流须畅饮,共此涤尘嚣. 这首诗名为《王副戎招饮龙王塘》,作者是永昌知州喻良,是一首在龙王塘聚会闲饮时作的五言律诗,收录在《永昌府志》(康熙版)卷二十五“艺文”中. 诗人在此谦虚的自称“俗吏”,说自己是才智平庸的官吏.历史上很多谦虚的官员都曾自称是“俗吏”,如汉代贾谊在其《治安策》中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清代钱谦益在《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中说:“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绝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相似文献   

16.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对“天道”有知论的怀疑,是他的哲学思想中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里,在大量的叙(序)事中,虽没有下断语,实际上已表明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有明显的受司马迁《史记》及屈原《离骚》影响痕迹。《红楼梦》开卷的“开宗明义”与《报任安书》中的有关段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芙蓉女儿诔》则是直接摹仿屈原的《离骚》,而楚辞中的“草香美人”,与《红楼梦》中的“女儿国”同是文化思想的符号,曹雪芹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20.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借用文学理论的说法,叫做主题或主题思想。也有叫做主旨、要旨的。在古代大多简称为一个“意”字。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这说明了写文章首要立意的重要性。文学上有这样的典型例子:汉代司马相如写了篇《大人赋》,本意是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