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3.
"五四乡土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发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实际是五四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上的体现,而且一开始就受到文学界的理论重视,并得到关注、提倡与引导.同时,鲁迅与周作人创作的范式影响力,对乡土小创作的发展起了奠基与推动作用,从而构成二十世纪乡土文学发展中一主一从、一浓一淡的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系,他摆脱了20世纪"五四"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惯例。同时也避免了乡土文学的感伤与忧郁的文风,用自己熟悉的湘西世界,融合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民族文学,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忧郁。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当代理论史脉络中,我们把乡土文学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左翼称为"传统左翼".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和文化光谱上,传统左翼知识分子阵营产生了明显分裂.本文主要讨论台湾左翼社群的理论论战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探讨阶级观点在当代台湾思想和理论场域中的角色、意义与问题,以及传统左翼如何应对当代台湾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台湾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乡土文学”,有着五四文学的优良传统。“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海峡两岸文学合流,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合流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和对待本国和外国民族文化的问题,不仅是思想方法问题,而且是立场问题。只有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对待中外民族文化的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对资产阶级文化、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兼收并蓄,而对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文学艺术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加以轻视、排斥和否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文学,反对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资产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8.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叶石涛是台湾文学分离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者和推动者,也是我们考察台湾文学分离主义思想发生、演进的重要案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叶氏先后通过"乡土文学"的阐释、论争以及对台湾文学的历史书写不断提升台湾文学的地位,最终将台湾文学引入所谓国家文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11.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个性化审美体验和精神选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鲁迅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情结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延续。而如今,作家需要在城乡两种文化之间有包容博大的胸怀,客观的审视两种文化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成为台湾上世纪70年代文学场域的巨大话语,根本在于其所隐喻的意蕴已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普通文学话语形态的意义,直指民族意识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台湾社会现实关怀、中西文化对话以及被殖民历史的再审视等多重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然、城市和草原等空间维度不断交互的探寻。流浪叙事在乡土题材作品的运用表现出黑鹤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蕴和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15.
略论原始宗教精神对早期中国文学的美学导向张清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各自原始宗教以及承载这些宗教内容的早期神话的滋养。从一定意义上说,各民族早期文化中最具有百科全书意义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不但培养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同时也塑造了其文学...  相似文献   

16.
神话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学传统文化主题最早的审美形态,民族文学传统思想文化主题来源于民族神话.古希腊神话人本主义思想文化主题和中国古代神话理道思想文化主题,对各自民族文学和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后世的历史、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对文学的主观意识包括文学思想主题的作用是有限的,并非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代文化建设时反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里的"文化"指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而"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学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以来在近代中国诞生的小说流派,其教育价值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白话语境与现代叙事  相似文献   

18.
从明清两代看,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发展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条是直接的反封建王权的路线,它主要来自于民间;另一条是封建国家内部的文化成熟与统一,它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文化空间。可以这样说,没有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统一,没有中国本土的现代性思想,就不会有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乃至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其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白话文学创作开始步入成熟,其标志是《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出现。当中国步入现代社会后,则主要体现在鲁迅开辟的乡土文学叙事这条路径上,从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鲁迅、废名、沈从文、芦焚、汪曾祺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恰是中国本土现代性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1 在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丰富的文学主题中,改造农民灵魂的主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引人注目的主题。表达这一主题的艺术实践,是本世纪初年风靡中国思想界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这是先觉的志士仁人为重建民族文化心理、重塑民族文化人格的一次伟大而又艰难的跋涉。正是这一主题,划开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与近代、尤其是古代的乡土文学的层次。现代乡土小说这种理性批判精神,使其远远超出了古典文学或“唯农最苦”或“田园怡乐”一类表层的暴露、歌吟层次,在对农民灵魂的拷问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层而。在高张“科学”“民主”大旗的“五四”启蒙运动中,以鲁迅为旗手的“五四”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