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2.
一、讽刺画美国出版的一本漫画集《社论漫画和政治讽刺画》,介绍了世界上古今著名时事漫画家及其作品。在第一章首页上引用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一句话:“我很高兴,李普曼不会画画。”李普曼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位时事评论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位评论家会画漫画,对约翰逊更加不利。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报刊评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总统竞选中,评论往往有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而以漫画这种评论形式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评论界名人:“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个李普曼?”美国这个沃尔特很有两下子,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主办《今天与明天》专栏长达36年,其专栏文章被世界200多家报纸转载,以致这一专栏成了20世纪美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内容最广泛的专  相似文献   

4.
一、讽刺画美国出版的一本漫画集《社论漫画和政治讽刺画》,介绍了世界上古今著名时事漫画家及其作品。在第一章首页上引用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一句话:“我很高兴,李普曼不会画画。”李普曼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位时事评论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位评论家会画漫画,对约翰逊更加不利。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报刊评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总统竞选中,评论往往有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而以漫画这种评论形式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在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谈论起来,绝大多数同志都不否认,但在实践中,不少同志,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并不是那么重视。以致评论工作的薄弱状况长期改变不了,评论学的研究工作也大大落后于新闻学的其他领域。为了促进新闻评论的写作和评论学术的研究,本刊从这一期开始,新辟“新闻评论家”专栏,系统地介绍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数十位新闻评论家。每一位三千多字,概括笔政生涯、历史地位及写作技巧和风格上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历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并借此在新闻界呼吁、倡导一些“阳刚之风”。希望有条件的作者赐稿,广大读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设,以便共同办好这个专栏。  相似文献   

6.
业内人士认为,综观今日中国报纸署名评论专栏,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足以与当年美国李普曼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开设的“今日与明日”比肩。如果说后者使当年西方人士“透过一线洞天,看到了外部的广阔世界”(引自《新闻界人物·李普曼》第85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6月版),那么前者则启发今日中国读者如何理解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精神,如何看待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如何观察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现在有一种时行的说法,“名记者”,包括名编辑、名评论家,不为社会所认识,乃是由于新闻界宣传自己太少之故。为此,要提高记者的知名度,新闻界需要多宣传自己。这就牵涉到了一个认识问题:名记者是干出来的,还是吹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指的“签名评论”,是指在报纸上以作者的手写体签名的评论。如将评论分为大型重型评论、中型评论、小型评论三类,签名评论一般属于小型评论类,且多为专栏评论。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签名评论是个新生事物,是大胆试验的产物。在人民日报报系里,《华东新闻》是最早开“签名评论”专栏的版面之一。笔者有幸于1997年到2000年间,与另一位同志共同主笔《华东新闻》的《每周经济时评》专栏,4年内共计撰写了100多篇经济评论。时至今日,出去采访与人交换名片时,还常听对方讲:哦,我知道你,就是在《华东新闻》上签名的那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一位省…  相似文献   

10.
沃尔特·李普曼,不仅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记者,还是一名政治评论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大师,他的传播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普曼主要思想观点的梳理,厘清其思想在传播学史上的前后继承关系,以进一步论证他在传播学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今日谈”、“广播漫谈”新闻短论征文评奖于6月底揭晓,12篇作品获奖。这次活动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对推动新闻短论进一步繁荣会有不小的影响。“今日谈”、“广播漫谈”这类新闻短论,我们叫它专栏小评论。它发表在一定的栏目里,有自己的“字号”,如“今日谈”,篇幅又很短,一般只三五百字,是一种短小的专栏评论,常常简称小评论。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名叫“李普曼”的专门阅览室。这里收藏着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记者、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的二百八十八篇文章,七十二篇论述李普曼的专文,一百二十二篇有关他著作的书评,一百二十幅他的照片以及以他为题材的素描、漫画,他担任《纽约世界报》编辑时编撰的社论十卷,他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今日和明日》专栏所写的文章八十九卷,他的著述二十六种(其中三种与他人合著、两种是他编辑作序的),此外还有三十六种外国语文的李普曼著述和六十六册专论李普曼和提到李普曼的书籍。从这个阅览室就可以看出,李普曼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界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李普曼1889年出生于纽约,今年已七十二岁了。1910年在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李普曼曾当过美国社会党人乔治·  相似文献   

13.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新闻界的一位同志问我,中央大报的评论不好写,你们有何诀窍?我说:关键不是具体写法,而是我们有个好环境、好机制。 这个环境和机制,是鼓励人干、激发人闯、催人奋进的环境和机制。在评论这一块,早几年经济日报社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署名,还要创办个人专栏。  相似文献   

15.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兵团日报的评论 专栏《世相杂谈》创办于 1997年,至今已刊出120 余期。在“首届中国新闻名 专栏”评选中,该专栏以其 犀利、鲜活、精致、贴近现 实的质量优势和风格特色 脱颖而出,在新疆新闻界 引起不小的震动。 一个开办仅两年有余 的评论专栏,何以能在短 短的时间里就引起社会反 响,并获得“首届中国新闻 名专栏”殊荣?主要是《世 相杂谈》作为一个新闻产 品,体现了经营意识、创新 意识和品牌意识。 走出评论写作的 误区,评说百姓关注话 题 在《世相杂谈》开办之 前,兵团日报亦曾开设过 一些诸如《群众论坛》《一 孔…  相似文献   

17.
现在有一种时行的说法,“名记者”,包括名编辑、名评论家,不为社会所认识,乃是由于新闻界宣传自己太少之故。为此,要提高记者的知名度,新闻界需要多宣传自己。这就牵涉到了一个认识问题:名记者是干出来的,还是吹出来的? 古今中外,知名度高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实有业绩者与欺世盗名者。前者是干出来的,后者则是吹出来的。然而,吹出来的知名度,虽可炫示一时,却不能垂之永久。试看建国近40年来,吹出来的名流,于今安在哉?  相似文献   

18.
专栏言论,除了微型化小言论这种形式外,还有论坛式、杂谈式和专题式等多种表现形式。论坛式专栏言论属于篇幅适中、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专栏言论。这种新闻评论文体,在现代报刊评论史上可谓由来已久。不过,就我国解放后的报刊实践而言,还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新闻评论改革的深入,才格外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较有影响而又办得较早的论坛有1978年7月面世的《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专栏。《人民日报》自1980年1月创办“今日谈”专栏5年之后,于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4,(10):13-13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又在《新闻周刊》开此专栏,前后持续30多年之久(1931-1967),他于1967年3月25日写完《新闻周刊》最后一期专栏文章时,是78岁。“今日和明日”专栏成为20世纪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并通过“专栏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他与《纽约邮报》的戴维·劳伦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马克·沙利文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弗兰克·R·肯特成为了20世纪严肃型政治专栏的四大代表性人物。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他开创了时报的社论版对页。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  相似文献   

20.
时代呼唤权威评论家周胜林不久之前,我在一次新闻评论研讨会上发表了以下几个观点:时代呼唤权威评论家!编辑高于记者,评论员高于编辑!我们需要有跨世纪的韬奋、邓拓和林放!我们需要中国的李普曼!这几句话,实在是有感而发。在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的年代,在新旧机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