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大学文化精神构建的支点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文化引领风尚,是一个国家公众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大学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基础和人才源泉。同时,大学以先进的科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大学在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引导下,致力于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导致大学文化的"不自觉",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由于大学文化内在地制约着大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自主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个案,揭示了大学文化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价值判断是大学文化选择的基本内涵。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是实现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前提。当代中国大学的文化选择必须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规制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大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文章以文化自觉为视角,阐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大学应当提升文化自觉,努力构建以和谐文化为内涵的大学理念,促进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通与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老论题,大学精神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文化模式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的本质视为一种育人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精神的构成,将大学精神分为核心要素——"原典精神"和外围要素——"变易精神"。以此入手,探讨当前大学精神培育进程中存在的不自觉现象: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认知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作用发挥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内化不自觉。大学精神的培育要实现自觉,大学就要摒弃这些不自觉现象,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大学要自觉做好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塑造大学文化之魂、之形、之翼,通过大学精神、大学景观及大学制度三者的良性互动,整体建构新时代的大学文化,让大学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名片,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文化博弈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常态。传统大学文化、社会世俗文化和外来大学文化的同时在场共生和博弈无时不左右着现代大学文化的构建。构建现代大学文化的关键在于以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的理念来进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6):111-112
文章从新形势下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原因并提出其在英语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文章指出,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自觉的缺失是各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从理论和实际两条路径着手提升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可视化成果方面成绩显著,但在无形的文化资本方面仍然薄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构,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凸显中国大学的理想与追求。从共性维度,大学文化建构要以大学理念为先导,坚持“崇尚学术”的核心理念,形成保障学术发展的学者共同体。从个性维度,大学文化建构要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厘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脉络,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形成中国大学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文化精英的聚合所,大学人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将有助于大学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生命论哲学和文化论哲学探讨高等教育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可以推断,当代大学之道应当倡导一种“兼和”的哲学观,努力做好文化的选择兼容和会通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当代中国大学之道的真正内涵。基于此,试将当代中国大学之道表述为: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在以人为本,在和谐会通,在止于至善至真至美。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化的内部功能有:(1)影响成员意识和规范成员行为,(2)增强学校凝聚力,(3)调节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外部功能有:(1)利用组织意识指导学校与环境互动,(2)利用高校文化特征树立学校形象,(3)利用特定的高校文化适应环境。高校文化的内容包括:意识体系,制度性规范,行为基本模式,象征性符号和模范人物故事和传说等。高校文化的主要特征应与各校特有专业相联系。高校文化内部传播的目的是维持学校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外部传播的目的是突出本校的文化个性,给公众留下深刻的识别印象,扩大本校对,公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组织文化: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龚静 《教育研究》2005,26(7):55-58
大学是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活动、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大学组织文化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关注大学组织文化特性,以现代大学理念引导大学制度的构建;重视教育立法,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开,切实保障大学法人地位;树立大学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大学良性运行机制,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调整大学内部组织结构, 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突出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理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改革的困惑实质上是由于大学理念的迷茫,由于深度混乱的理念。大学理念在认识上仍存在需要澄清的误区,如将朴素的想法、一般性理论误当作理念,将当下的简单行动误看作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在大学理念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传承与守望;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主体性的觉解;不仅需要理论的务虚,还需要实践与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学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大学理念建设上体现出中国意识、中国方案,在大学发展上体现出中国模式、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自清末以来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模仿日、德、美、法和苏联大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国大学百年现代化进程虽以西方模式为显性主导,但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隐性运作的,模式频繁转换的背后恰恰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选择怎样一种大学模式来整合西方学术文化的问题。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发展。大学文化科学发展的要义就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强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大学只有找准定位,凝练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各子文化的和谐共生,发挥自身在地方建设中的文化辐射和服务作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