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龚艳平 《江西教育》2005,(11):48-48
在读《活教育与死教育》一书时,我深深地佩服该书作者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以“以人为本”精神为实质的教育思想。诚如陈先生所说:“教育应当随时势而改变的。时势改变了,而教育仍旧不改变.那这种教育是‘死’的.没有效用的。”只有顺应新趋势.“活用”规定的教材,才能使幼儿教育健康地发展。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不得不由衷地赞叹陈先生的博大胸襟和深远眼光。  相似文献   

2.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先生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先生还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相似文献   

4.
提高民族素质,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高层次是创造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是“行动”的教育.他一贯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认为“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去怎样学;新学生要自己学,不是坐而受教”。陶行知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历行小学之科学教育.造就科学的儿童,以建设二十年后的科学中国,是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足以见其高瞻远瞩。在这世纪之交,我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深化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大有神益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四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却始于现代。  相似文献   

8.
韩震 《云南教育》2009,(11):12-13
生命教育,似乎是一个新事物,但如果追根溯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开始倡导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例如,《论语》中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比“知死”更重要的是“知生”,孔子倡导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章锐 《教书育人》2009,(8):77-77
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  相似文献   

10.
一、从“金鱼之死”说教育文化“金鱼之死”的启示:无论懒惰者还是勤勉者,养金鱼都不成问题:勤勉者可以每天换水,懒惰者尽可一月一换。但是如果突然改变换水的习惯,变一天为一月,或一月为一天,金鱼都可能莫名其妙的暴亡。可见:金鱼必须换水,又必须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人们探寻死亡的本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结合死亡教育的内涵,重视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唤醒人们真善美之根。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与“死”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发生。媒体上也曾有过有关青少年因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而自杀的报道。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学是死教学。就拿我们的数学教学来说吧,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推理演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确立之前大约存在10年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陶行知诊断出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一个字“死”,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清末以来的所谓洋学堂教育,依然延续着科举传统——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迷信书本教育。另一方面,他在积极批判中国死教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和实践以自主、自动、自治、试验、创新、做事为核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活只关注人“生”而不关注人“死”。死亡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其哲学内涵及其对于教育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并没有被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学理论所关照。从教育的视野去审视死亡,思考死亡的教育学意义,将会重塑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来,我们在“三个面向”指引下,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展了学校整体改革实验。首轮改革是针对80年代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偏育”、“偏科”和“偏分”弊端导致的“两死一重”的问题(死擂硬灌的教法,死记硬背的学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进行的整体改革实验。这一轮改革是以小学阶段为整体,以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路子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德育工作、课外活动、“三结合”教育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经过五年改革实验,我们在  相似文献   

18.
毕庆富 《教育艺术》2005,(12):54-55
这里不美其名日:“教育后进生”,而实说:“教育差生”。这实在是因为这更符合这类学生在我们一般教师心中的真实印象。的确,无论我们怎样“偷换概念”,以诸如“后进生”这样的新名词来麻醉自己,也无论我们怎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苦苦地“摸爬滚打”,“上下求索”,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差生教育依然是我们难以解开的死结,难以逃出的罗网……直到听了江苏大学一位实习老师的课,我方醍醐灌顶,有大彻大悟之感。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活动,教育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着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着新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20.
<正>生命教育的内涵多元而复杂,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了“生”和更好地“活”。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教育。它是通过让孩子了解死,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视频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哭着说:“我咳嗽了,呜呜呜,我要死了……”孩子在对一种没见过的新食物提问:“妈妈,我吃完这个会不会死啊?!”孩子在大发脾气:“你去死!你去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