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声琴 《江西教育》2023,(15):94-95
民间棋类是一种竞技类益智游戏活动,既能怡情养性,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幼儿教学中,笔者注重优化棋类游戏,激发幼儿对棋类游戏的兴趣,引导幼儿创新棋类游戏的玩法,开展区域民间棋类游戏活动,让幼儿乐在“棋”中,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棋类游戏利于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开展棋类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棋类游戏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初始阶段、下棋过程、延伸活动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棋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崔群 《山东教育》2012,(Z3):14-16
棋类游戏是幼儿园规则游戏(具体说是智力游戏)的一种,更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棋类玩具包括:飞行棋、象棋、军棋、跳棋以及以开发智力为目的的一些成品棋,如拼字棋等。棋类游戏中,幼儿须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参与游戏,在促进幼儿数理逻辑及推理能力发展、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会遵守共同的规则、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做事  相似文献   

4.
棋类游戏在我国非常受欢迎,不同年龄层次在棋类选择中各有不同。下棋是一项开发智力、开动脑筋的游戏,是全民都能参与的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不同点是下棋是两个人对弈,而且材料简单,只要棋谱和骰子,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玩起来。每一种游戏都有其规则存在,下棋也不例外。幼儿在玩棋类游戏的时候,必须遵守其中规则,对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棋类活动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棋类游戏是幼儿园规则游戏的一种,也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内容。棋类游戏中,幼儿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参与游戏,如果教师指导得当,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数理逻辑及推理能力发展,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会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做事情的坚持性以及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承受失败的能力等。近年来,我园开展了棋类游戏的实践与探索,现总结我园的实践与探索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绘本表演的表征过程需要借助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棋类游戏以它独特特点吸引幼儿的兴趣,本文就如何借助幼儿的棋类游戏推进绘本表演的深入发展进行阐述,从而促进绘本表演的生动表现,让幼儿在游戏中表达对绘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保护幼儿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单纯说教式的安全教育很难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我园依托全国"十二五"《幼儿园棋类游戏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的研究,发挥教师、家长、幼儿的智慧共同开发融安全内容的游戏棋盘,并创设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幼儿在玩玩、说说的游戏情境中学习安全知识,获得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使安全教育的方式更易于幼儿接受,从而提升安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正棋类游戏是一种新颖有趣、简便易行的游戏形式,它将尊重幼儿好奇、好胜、好玩、好动的天性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为此,我们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幼儿的兴趣、需要、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趣"放在首位,围绕"趣"来开展棋类游戏,让幼儿爱上棋类游戏,并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棋"趣世界中获得发展。一、挖掘资源,感受棋趣在环境创设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他们能够欣赏、感受、操作  相似文献   

9.
沈贤芸 《学周刊C版》2019,(25):170-170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游戏化理念开展各类区域活动,通过游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兴趣的激发下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在游戏中得到成长.棋类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对幼儿智力开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探究了棋类游戏的有效开展,旨在让益智区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引入融趣味性、益智性于一体的棋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下棋,体验下棋带来的愉悦与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幼儿对棋类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性情,让幼儿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崔群 《学前教育》2009,(4):42-43
棋类游戏需要两人或多人参与,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培养其规则意识,充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幼儿园里常见的有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跳棋、象棋,还有一些专门的游戏棋、自制棋等。在承认和研究棋类游戏价值的同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对幼儿棋类游戏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下棋活动具有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作用。从去年起,我们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展了棋类游戏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棋类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增进知识为主。我们根据幼儿的认识规律,把棋类活动与教育结合起来。如水稻、棉花生长棋,就是结合常识作业内容,让幼儿在下棋中应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加以巩固。又如家禽、家畜  相似文献   

13.
李玲  王桂林 《山东教育》2004,(23):60-61
棋类游戏是大班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它有助于促进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正确看待输赢、勇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大班后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了棋类活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农村幼儿园所,如何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为我所用,以便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普遍面对的一大教研课题。自1999年以来,我们在实施“小巧手”活动、开展幼儿智力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在东港区黄墩镇中心园开展了“利用民间棋类游戏,提高幼儿身心素质”的实验活动。实践证明,开展棋类游戏,对于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村幼儿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棋类游…  相似文献   

15.
棋类游戏是大班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它有助于促进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正确看待输赢、勇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大班后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了棋类活动。一、抓住契机,激发兴趣我们班活动区里的游戏材料可谓丰富多彩,特别是棋类区,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制作的环境保护棋,有遵守行为习惯的棋,还有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跳棋。这不,崔璨小朋友又从家里带来一盘象棋,放在棋类区里。看着新放在活动区里的象棋,小朋友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  相似文献   

16.
<正>棋类游戏博大精深,从古到今都被列为一项高雅的体育活动,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把下棋形象地比喻为“智慧的体操”。它不仅在智力,更在情感、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因为棋类游戏比较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直观思维特点,备受幼儿的喜爱。因此,  相似文献   

17.
棋类游戏是一种新颖有趣、简便易行的游戏形式,它将尊重?幼儿好奇、好玩、好动、好强的天性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游戏棋带来的快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为此,我们依据《纲要》的精神和幼儿心理学基本原理,以幼儿的兴趣、需要、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寻找游戏棋园本性研究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语言、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对幼儿园的游戏棋的棋盘制作、种类、玩法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逐步开发、设计各种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不同游戏棋盘,开展棋类游戏,构建我园的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8.
游戏背景 幼儿到了大班以后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我发现他们特别喜欢玩规则游戏,像一些益智游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之类的。在进行这类游戏时,它可以调动起幼儿战胜困难的勇气,以智慧和技能赢得一种心理的满足。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我决定在班上多开展角色游戏。  相似文献   

19.
张红 《考试周刊》2012,(54):196-196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涵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游戏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棋类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集趣味性、思维性于一体,用竞争来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经验,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通常棋类游戏中蕴含着数量、图形、空间方位等,与数学因素密切相关。如:下棋得用骰子,骰到几,走几步,得一步一步地走,还得观察同伴的情况。而皮亚杰称之为“逻辑数理知识”的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来教的,儿童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课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物体的动作.直接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的建立关系。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并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掌握数学知识时更需要幼儿在操作中加深理解。为此,我对小班幼儿棋类游戏中的数学因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苗凤英  赵欣 《山东教育》2004,(15):32-32
为了不断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我园把跳棋等棋类游戏作为一项兴趣活动开展了起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们采取了利用体育游戏帮幼儿“跳棋入门”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走棋的方法和规则,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