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大众传媒无可比拟的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使它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建制.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的伦理问题也愈加突出,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文章由此讨论了应该确立传播活动的价值选择原则,解决传媒社会责任困境,维护媒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远在异域的美国,能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东方人面孔的主播人和记者,倍感亲切。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华文大众传媒中当然拥有华人记者编辑,但是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英语新闻传媒中亚裔的新闻从业人员则很  相似文献   

3.
电视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一族,不可推卸地要承担起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者的角色,从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作出合理的意识阐释和价值定位,在一定程序上实现"教化"功能,逐步提高受众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为构造和谐社会起以媒体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国内,大众传媒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大众传媒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国会决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可以推知,美国传媒的涉藏报道对国会与公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1999-2001年问的涉藏报道为例,对此予以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14,(10):F0003-F0003
正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中俄两国十余所大学、官方科研机构以及传媒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7.
正官方统计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这是一个关乎传媒行业生死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代表着在传播技术突破、传播平台更新的推动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正在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不可逆转地流向"指尖",流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社交媒体。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运用社交媒体的传  相似文献   

8.
《2013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日前发布。该《报告》由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以"公共传播与社会建构"为主题,梳理2012年以来上海传媒业发展大势,聚焦于"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发展的相互关系"这个核心议题,为上海传媒发展与传媒治理提供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全新阶段,从战略高度完善公共传播机制,多元治理新媒体,是传媒发展当务之急。把握传播主导权、提升传播能力、促进价值认同是传媒参与社会建构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传媒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模式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文章对传媒电视与广告中呈现的性别角色做了探讨和比较,以促使传媒文化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10.
郭渊 《文化学刊》2008,(4):78-86
清末民国初年,东北人民通过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传媒初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共建党时期,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通过创办报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东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传媒的位置     
现代传媒的形成是与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传媒史也可以说是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全民动员史,这一思想是《现代传媒史》的作所要传达给读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2.
赵丽 《文化学刊》2009,(3):90-94
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媒都得到高速发展。传媒语言作为传媒时代的产物及标志,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及民俗发展的轨迹。本文力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打开传媒语言的内宇宙,以民俗视野来研究考释传媒语言的语源,让读者领会到语言与民俗在传媒时代的相互博弈,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强调精神文化交往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体系",即社会需要是推动精神文化交往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大众传媒产生且具有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特殊功能,成为精神文化交往的重要外在动因之一。墨学科学人文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满足当前科技创新精神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现代传播媒介发展有助于推动墨学文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大众传媒(Mass Media)作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含义。大众传媒背景下,大众的审美视界中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丑”。于是探讨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剖析“丑”的生成原因并挖掘出“丑”与“审丑”的关系和区别,这是引导审美取向健康走向的第一步。其次,确立审美教育“易感人群”,对当下大众传媒背景下审美接受者的主体作出界定,这是匡正审美方式的必要工作。最后,根据,“丑”与“审丑”的辨析,“易感人群”的界定,从大众传媒的放送者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优化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5.
作者试图从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构建”的角度切入,去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媒体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可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应如何重视通过外国的媒体塑造自己良好的国家形象……大众传媒成为中国城市居民了解美国“第一渠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公众愈加需要对国际社会有一个真实、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以减少在国际交往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公众对别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这种作用到了2005年,《环球时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6.
5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去年4月在俄罗斯成功举办第一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研讨会”之后,值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际,中俄大众传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与会人员就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传媒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内容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型、媒介数字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推行媒介外交的手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大众传媒在现代外交中愈加发挥重要作用,对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着直接影响。以“利用媒介来阐述和推进外交政策”1为主要目标的媒介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外交”,近年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笔者在省级宣传部门工作十余年,从事对外宣传工作也有五年多时间。在与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打交道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但是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处于改善期,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良性互动,要不断增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意识,不断加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的基础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作用。要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地宣传报道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提高大学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则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接轨大学文化,增强现代传媒的大学文化自觉,用大学文化丰富现代媒体的传播内容,增强传媒从业人员的大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深植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图书,是图书出版社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稳健发展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图书出版社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打造传媒精品图书是凝聚传媒出版社品牌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传媒出版社及其编辑的神圣责任,也是我国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在策划传媒精品图书的过程中,传媒编辑应着力于行业的发展状况、同类书的出版现状、对作者的遴选等方面,统揽全局,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并专注细节。该文从传媒精品图书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编辑实践,试分析传媒精品图书的主要特征、打造传媒精品图书的对策,以及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打造传媒精品图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谭宏凯 《对外大传播》2009,(2):15-16,3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提高,话语权问题顺理成章地由先前相对单纯的学术范畴演变成更加宽泛的社会关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一如既往的弱势与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的严重不相称,更使话语权成为传媒从业者和管理者心中的痛。“西强我弱”是关于国际传播与舆论态势的一个广为认同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就是西方传媒在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