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陶渊明,"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隐逸诗人"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4.
"唐宋变革"是中国古代史学界历久弥新的话题,其影响早已辐射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思想等诸多研究领域。作为研究范式,"唐宋变革"论不断接受理论检讨和学术反思,在"变革"与"延续"的对话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就城市史研究而言,"近世"城市的标准及坊墙倒塌后城居区的变化需进一步的讨论,坊间和坊内道路在唐宋城市中的角色变化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敦煌世俗佛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养人画像为中心,就其反映和记录的敦煌世俗佛教,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一、唐宋变革说的最初提出今日海内外中国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唐宋变革说"(欧美学界称之为"内藤假说"——NaitōHypothesis),本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历史分期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甚至堪称内藤史学标识的"宋以后近世说"。1922年内藤公开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9-5),通常被认为是此说之最初提出。但该文实节选自此前内藤在京都大学连续讲授多次的"支那近代史"课程讲义。1947年该  相似文献   

8.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著称的"唐宋变革说",以唐末五代为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期。但中世、近世及过渡期的划分,并没有突破王朝断限,对过渡期的起讫也存在不同意见,焦点在于不同领域的变革并非同时起步,更非同时完成。这些都涉及到唐宋历史发展的断裂与连续问题。唐代中叶是唐宋变革的起点,宋代是诸变革陆续完成乃至定型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中唐啖助新《春秋》学,大约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成为主流的经学范式,其后的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新的起步。宋代的唐代文化接受史,展示了唐宋变革的具体历程及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10.
<正>宁欣教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引领下,以社会经济为突破点和核心,众多中外学者就如何认识唐宋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何把握城市社会变化的诸多层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对各阶层的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就唐宋社会变迁这样一个常议常新的论题,城市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  相似文献   

11.
从唐宋古文运动到明代秦汉派、唐宋派,清代桐城派,中国古代散文的古典主义传统特别强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儒学独尊的结果,是孔子开创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古典主义文化大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唐宋文人园林作为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山庄式与集中式的园居规划设计类型.体现唐宋文人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力,同时把唐宋文人对人生哲理及世事感怀情绪凝铸在造园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3.
怀古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对怀古诗词的内容,学术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其发展过程看,在形式上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特征并未作系统的分析。文章以唐宋怀古诗词为例,对其模式和深层意蕴作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7年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以来,国内研究者们从引进介绍该理论到将该理论应用到翻译、文学以及语用学研究中作了大量研究.文章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归纳了我国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所有制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存在着内在联系。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系研究应从所有制理论主客体关系、所有制演化与三大形态理论关系、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等多重视角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  相似文献   

17.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艺录》中,钱钟书摒弃旧有成见,结合中西文学现象和诗学话语,在否定社会造因说的基础上,对“诗分唐宋”的理论内涵做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认为与其将唐诗宋诗视为唐宋两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不如将它们视为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两种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学汉魏六朝的王阉运,和取法唐宋的同光派诗人交往密切,他们共同创造了晚清诗歌的繁荣;同时诗学观的差异又使晚清的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他们的相同点是厚植学养以摹仿古人,不同点是取法汉魏六朝还是唐宋诸贤。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一种学术史理路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方面,但长期存在着研究上的许多误区。其中,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明清两代勃兴的市镇,应该归属于城市还是乡村?这对明清城乡关系的评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情景和民众的认识与判定,不应该以现代的理念与标准来简单地评判历史时期城乡关系间难以形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