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陶渊明的归隐不仕,是一种极其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其“固穷节”,是为了造名入仕。而归居园田,以退为进,先隐后仕,等待高位聘召,实现“猛志”,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才是其归隐园田的原始初衷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一只倦飞的鸟,在41岁那年决然归田,再也没有重历扰攘风尘。彭泽一令,佳话千秋。13年的仕与隐的矛盾痛苦该作一番了  相似文献   

3.
武康时期是毛滂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武康,他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心路历程:力图实现兼济之志,勤勉于政事;难以实现济世理想,在仕途中痛苦地渴望着归隐;最终调解仕隐矛盾,以仕为隐。思想也因此而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之苦乐为导入点,分析了他早期在仕与隐之间的苦苦抉择以及他作品中的诗酒文化根源及其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与文化传承,试图挖掘陶渊明那愈来愈为人所称道的高山景行的精神世界之些许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无论是他躬耕归隐的生活方式,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真”字。正如苏武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蚕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陶渊明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的描写和反映。他眼…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山左诗人谢重辉是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之一,他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傲岸不与俗伍的个性,使得谢重辉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他也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诗文,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效陶痕迹。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陶渊明仕隐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存在根源 ,并进一步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是理解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12.
<正>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后的陶公,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人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坎坷曲折,尤其是他的三仕三隐更是经常被^提起。其实在这种坎坷生活经历背后,更令诗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尤其是误入官场后的一段生活。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经历了积极入仕、仕而归隐、隐而再仕,如是三番最终归隐的不断捍卫和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精神上倍受煎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反映了诗人辞官归田之后的农民生活。在这组诗中,陶渊明以细腻的感情、多变的笔调描写了农民的种种生活,酸、甜、苦、辣,品出农村百味。世人也多称赞陶渊明由仕而农、由腾达显贵到无名贫困的坚贞情操,说他的诗刻画出了一个由仕而农、“荷锄而归”的老农形象。确实,从陶渊明的笔下,我们领略到了不少纯朴的农村气息和质朴的农民气质,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委运大化唯求真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世俗观念里的生死、贫富、贵贱、仕隐都有着真性情的理解,而不是冈村繁先生所认为的陶渊明是个追求声名、贪生怕死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98):13-14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由仕而隐,而且亲自躬耕,留下大量淳朴恬美的诗作。其人其诗其精神,被后世人们所向往并高举,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士大夫在官场失意时退守的精神家园。然而,作者研究发现,透过陶渊明诗歌的静穆和谐,隐藏的是他内心的深切忧愤。这忧愤与贫富无关,与功名无关,是对人生终极生死问题的无解、无奈。  相似文献   

18.
杨艳红 《课外阅读》2011,(12):311-311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是一个政治上不得志而又洁身自好的封建人,只是一个钟情于山水田园而且独标风韵的大诗人。他的思想行为上不忘仕进而又偏爱隐逸,他的心境虽有仕与隐的矛盾痛苦,但又以平和闲静为主。他以简净自然的笔墨把大自然的美景摄入诗中,形成了以清幽寂静、高远空间为特征的诗歌歌意境,给人以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