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3.
张洁《拣麦穗》是一篇彰显人性美的经典之作,作家对这种人性美的展现是颇有意味的话题。本文旨在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中,从选择的意象中,从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欣赏《拣麦穗》这篇散文对人性美的完美呈示  相似文献   

4.
张洁《拣麦穗》是一篇彰显人性美的经典之作,作家对这种人性美的展现是颇有意味的话题.本文旨在从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中,从选择的意象中,从对比手法的运用中欣赏《拣麦穗》这篇散文对人性美的完美呈示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托马斯&;#183;哈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一套作品,包括六部小说:《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袭德》。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最后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称《苔丝》)^①和《无名的袭德》(以下称《袭德》)^②这两部小说在开头,主题、基调等方面与前四部小说完全不同。然而,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把这两部小说对照着看.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7.
作家茹志娟在《百合花》中描写了人情。弘扬了人性。本文从人性美的内涵、具体表现进行探讨。来研究作品所要阐释的真正意义,继而从本察作家身份,成长经历,写作背景的角度分析《百合花》中精神要义形成的诸多因素,从而探寻根源,挖掘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8.
读过邓刚《迷人的海》,①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②这两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结构、人物塑造,还是在背景描绘上,都有某种共同点.不能不说《迷人的海》是受《老人与海》的影响的.但两位作家,却通过两部结构、人物、背景相似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作品独特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回首20世纪,《紫颜色》与《宠儿》都是轰动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两位同样成长于20世纪60年的黑人女作家,都分别因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尽管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之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两位作家及这两部作品却鲜有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在文化寻根意识、对宗教的态度,以及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和《骆驼祥子》分别是英国作家哈代和中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本文运用悲剧理论和美丑原理来看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作品环境营造、人物设置和作家的忧患意识等角度来剖析老舍的小说《微神》凄美的悲剧故事,其以抒情的笔调来大肆渲染美的景色和美好人性,从而强化文本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社会忧患情怀。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归来》是法国作家莫泊桑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上海屋檐下》是中国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3幕话剧,这两部作品既有惊人相似,又有明显不同,两相比较,《上海屋檐下》更深刻、更成熟一些。  相似文献   

15.
《菊英的出嫁》和《春阳》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冥婚题材的小说,通过对这两篇作品的剖析,使我们了解到这不是简单对古老习俗的摹写,而是在冥婚现象背后蕴藏着厚重的、悲凉的社会现实,是作家对美好人性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百年孤独》和《白鹿原》这两部史诗级的民族小说,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共同的人性主题,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代表。虚构性的小说背后是作者深刻的人性洞察。本文尝试用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分析作品。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杰出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活着》是20世纪末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本文从两位作家对苦难的叙述、阐释和解答等方面比较这两部作品,探究他们对于人生苦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在这部不朽的作品里,作家通过男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来探索人性的问题。作家认为: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都可能导致人性的扭曲,但是真的人性应该是美好的,总能找到复苏之途。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王尔德一生致力于美的追求,《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对美的追求.始于序言。王尔德开篇便向读者宣称,这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废都》和《洪堡的礼物》中,关于对危机的嘲讽与批评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两部小说不仅从社会背景、时代追求、人物经历、精神与物质的追逐等方面映射出小说作家对于人性的精妙探讨,在对读两部作品后,更能使得读者从中体会到浮世绘中迷失的本性以及两位作者对于危机鞭辟入里的嘲讽与直切要害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