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我国图书版权引进的主要种类及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有 90 %以上的出版社开展了图书版权引进工作 ,图书引进的总数也是逐年上升 ,2 0 0 0年、2 0 0 1年、2 0 0 2年、2 0 0 3年的引进品种分别达到了 7343种、80 90种、10 2 35种和 135 0 4种 ,年引进量以平均 2 0 %的速度递增。版权来源从以我国台湾、香港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国外为主。目前从台湾、香港地区引进的版权数量一般占年引进总数的 10 %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我国版权引进的主要国家 ,从这些国家引进的版权数量占年引进总数的 85 %以上 ,其中美国是我国版权引进的头号强国 ,占我国…  相似文献   

2.
华文图书走向世界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况 从版权输出角度看,十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社对外国输出版权占对外输出总数的比例确定为20%,对外国输出与对台港输出比例增大,为1:3,也就是说,大陆方面每售出10本图书的版权,其中一大半是售给台港澳地区的,真正卖到外国的版权不多。 从输出地区分布来看,亚洲是最重要的地区。从国家排名看,新马(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体授权)、日本、韩国、德国、巴西、美国是前六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陆和台湾的往来不断增强,大陆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深化与提升,经济交流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交流. 一、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贸易的现状 (一)2013-2014年大陆与台湾地区版权引进统计分析 2013-2014年,我国大陆共引进版权数18167项,从台湾引进版权数1215项,占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6.69%,其中,图书为1100项,占大陆全部引进图书版权引进的比重为6.62%;录音制品为83项,占大陆全部版权的比重为21.96%;录像制品为1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的比重为0.19%;软件为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1.18%;电视节目为22项,占大陆全部引进版权比重的5.77%.详见表1.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02年中国新闻传播业最新统计数据,摘要如下: 期刊:2002年全国共有出版期刊9029种,其中月刊3094种,占期刊总数43.27%:双月刊2790种,占期刊总数30.9%种;季刊2378种,占期刊总数26.34%。 报纸:2002年全国共出版报纸2137种,其中全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献的出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滞”现象。所谓“时滞”,是指从科技期刊编辑部收到科技文献,到科技文献在科技期刊上刊登发表出来,所用的时间。据前苏联信息工作者对24种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期刊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文献的时滞为6.9—12.4个月。据1990年我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国内科技文献的平均出版时滞为14.1个月。国内期刊出版时滞普遍比国外长。引起科技文献出版时滞的原因的:1.出版周期长。我国期刊主要以月刊、双月刊、季刊为主。这三种刊期占期刊总数的95.9%。其中,月刊2351种,占期刊总数的28.7%;双月刊2655种,占期刊总数的33.5%;季刊2258种,占期刊总数的32.7%。而周刊、旬刊、半月刊所占的比例不到4.1%。  相似文献   

6.
吉路 《北京档案》2007,(3):48-48
台湾出版业者进大陆是相当早的,大概自1980年代后期,组团参加北京国际书展起.那时,我们也接待过台湾出版商、组织过京台出版社长座谈.十八年后的现在,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记载,台湾是大陆图书版权的最大输出地;另据台湾的<2005年图书出版年鉴>记载,仅2004年就购入大陆版权516种(占出版总数的35.7%),引进大陆版权的业者也占总数的35%.  相似文献   

7.
一省级新闻出版管理在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纵向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地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尤其迅速,以1999年的出版统计数据为例,1999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29家,而地方出版社326家,占总数的61.6%;从图书出版来说,199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41831种,其中地方89302种,占总数的62.9%;1999年全国报纸2038种,其中地方1827种,占总数的89.6%;1999年全国共有期刊8187种,其中地方6041种,占总数的73.7%。可见地…  相似文献   

8.
目前,英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对中国的第二大版权销售国。2004年,英国共对中国售出2505项版权,占中国购入版权总数的20%。数据来源《:电子中国月刊》(2004年5月出版)&《中国出版全景观察》英国成为对中国的第二大版权销售国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的显性和隐性效益罗琳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现有正式科技期刊4386种,占我国期刊总数“半壁江山”略多。其中,指导(综合)类193种,占总数的4%;学术类1353种,占31%;技术类2451种,占56%;检索类137种,占3%;科普类252种,占...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图书销售呈疲软状态,但对外版权贸易特别是引进版权却出现大幅度上升态势。据有关资料统计,1995至1999年这5年间,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共约22800余项,其中引进版权就占20900余项,年平均增长50%左右。其引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1987年我国新创办期刊176种,由内部发行转为公开发行的期刊148种,共计324种,其中通过邮局发行的78种,占总数的24%,编辑部自办发行的209种,占总数的64.5%,用其它方式发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通过不断的摸索,我国的版权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根据新闻出版署版权司的统计,1995年到2001年,出版社共开展图书版权贸易38578种,其中版权引进35324种,版权输出3254种。版权贸易已经日益成为出版链条中重要的一环。2001年,我国对著作权法的重新修订以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两件大事更是给版权贸易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版权贸易工作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版权贸易的过程中,地域和名社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效应,特别是近两年表现出了强势购权的态势:2001年仅北京一地的版权引进就占了当年全国版权…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更趋活跃。据国家版权局对全国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版权局的统计,1997年通过出版社开展的版权贸易涉及图书共3397种。其中引进图书版权3075种,输出版权322种。与去年相比,引进版权增加了271种,增长率为9.29%;输出增加了103种,增长率为41.2%。  相似文献   

14.
数字     
《青年记者》2005,(7):75-76
我国版权产业产值占GDP的6%以上;中国电视剧一年亏40亿;江苏总台内容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6.9亿,1%;传媒行业员工流动性最大 金融行业通过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英国学术图书营销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是居美、德、日之后世界第四出版强国,2002年出版新书125390种,学术类图书为66761种,约占新书品种的53%。出版业2002年销售额为35亿英镑,学术出版物销售额约占25%。2002年依然连续第二年保持了其世界最大的图书出口商的地位,出口创收12亿英镑,比上一年增长1.9%。不计版权收入,英国图书出口占出版商营业收入的30%。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版如何走向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持人:有统计表明,中国在版权贸易方面的引进与输出之比,由前几年的4:1扩大到2001年的10:1,这个差距的拉大,是否表明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度越来越大?应当如何看待版权贸易引进远大于输出这一现象?许力以:去年我国引进国外图书6000多种,输出国内图书500-600种,输出图书占引进图书的比例不到1/10,统计上可能不够精确,但情况基本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知识产权联盟最新数字统计:匈牙利的版权产业占全国GDP的6.67%,菲律宾的版权产业占全国GDP的8.17%,而美国在2002年该项数字就已经达到12%。我国还未进行过版权产业产值的调查与统计,但根据有关部门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整个版权产业  相似文献   

18.
2月24至27日,“2003年BIBF版权贸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外出版界专家人士共聚一堂,就版权贸易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教授保罗·利卓森介绍了版权贸易在各国中的不平衡状况。中国、英国、美国每年的出版图书10万种,而有些非洲国家每年不足100种。版权输出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版权贸易收益方面,美国占全球的32%,欧洲占  相似文献   

19.
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05年我国大陆的图书版权输出占全部版权产品输出种类的94.53%,其中向我国台湾地区输出的图书版权,又占全部图书版权输出的46.65%。近年  相似文献   

20.
张晔 《出版参考》2011,(34):16-17
在我国所引进的图书版权中,社科类图书的比例高达42%,是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据我国文化教育部门统计,1980年,全国出版单位引进社科类图书版权仅0.71万种,而2010年竞达到3.42万种,且每年以约25%的速度递增。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产业,而且还促进了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