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玉  汪亚洋 《考试周刊》2012,(75):12-14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崇尚改良主义教育哲学观.批判传统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倡导实验精神和行动研究。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因为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而再次受到推崇。  相似文献   

3.
先秦墨子创立了一个庞大的类似宗教集团的私学教育团体,招收了以“农与工肆之人”为主体的大批弟子,从自己“兴利除害”的政治主张出发,对弟子进行全面严格的教育培养,塑造了适应墨家政治需要,具备墨家理想人格的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社会活动力量。墨子总结了一套培养塑造这些人才理想人格的思想,为我们民族的教育思想理论,增添了丰富艳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梁天保 《现代语文》2014,(2):130-131
一、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特征浅议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传统,在惠民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天人相类”思想为基础,他要求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加强教化。在对贫富差距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限田”等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政治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董仲舒关于惠民的许多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2022,(6):2-3
<正>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品牌学校总校长杨红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着眼于学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大学精神办小学教育”的教育主张。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创建于1946年,原名第一国民小学,有着76年办学历史。2011年至今,在校长杨红“以大学精神办小学教育”的办学思想引领下,学校全体干部和教师团队以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适势勇创,博采同行,以适合而全面的高质量教育,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相似文献   

7.
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基于自己八年的太傅经历并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慎交感”与“早瑜教”的胎教思想和“慎选左右”的幼儿教育思想。分析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我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教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名学和教育家,李大钊的教育思想也是很丰富的。他强调教育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具有“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凸显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远见。他在普及国民教育、规范培养目标、力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映透着他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李大钊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清朝末年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了兴“西学”、废科举、办学校的主张。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推进我国近代教育创新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3.
林云峰 《成才之路》2023,(10):25-28
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殊本质,即“四心”,这使人有向“四德”发展的萌芽,其注重自我修身对人向善的作用。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主张“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则会导致恶,强调用后天礼仪法度引导人们向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选择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新农村建设政策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如重视乡村教育、重视农民,提倡培养‘新民’,主张教育平等、面向人民群众;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创新的思想解决教育与社会问题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其中许多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相一致,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这…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元江 《小学生》2010,(12):69-70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它主张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相似文献   

20.
乐舞以它独特的功能,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的乐舞教育,主要是指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它是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下面就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作些探索。一、先秦乐舞教育的形式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它大约在西周得以确立,孔子及儒家学者最后使它更加完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