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调查显示,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中老年教师数量偏多、工作压力较大、专业知识薄弱、教育实践能力偏弱、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从生态哲学的视域来审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开展师德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专业规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实施研训计划,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挥提能效应,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科学合理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中老年教师数量偏多、工作压力较大、专业知识薄弱、教育实践能力偏弱、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从生态哲学的视域来审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开展师德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专业规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实施研训计划,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挥提能效应,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科学合理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问题,应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大中央和省、市政府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修订《教师法》,明确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构建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体系;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制度,形成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现状尴尬,与城市教师相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必须放宽视域,多方位寻找有效举措,包括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构建多级政府教师工资分担机制,完善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机制,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工资收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社会期望与教师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困境的主要因素。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制定科学的教师聘任方案等是疏导农村教师压力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状况究竟如何?人们愿意去农村或者在农村当教师吗?农村教师岗位的职业提供是否令人满意?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和专业地位怎样?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社会认可、职业提供、个人偏好和空间社会特质),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的5900名教师和8所师范大学的589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从事教育科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学生数量众多,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落后,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能力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包括农村教师应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旨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让农村孩子"学有所教"的教育质量得以提高。面对农村教师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群体,其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和认证体系的特殊政策与实践运作方式,要根据《标准》,结合实际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的背景黑龙江省有农村教师21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我省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因此,把握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求促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研究,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理,对丰富教师教育理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教师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和人际交往障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职业本身的压力、来自教师自身的个人因素以及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多处入手,进而从整体上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多年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但由于教师的在职性、分散性及区域发展和个人条件的不平衡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发展农村教育就须优先发展农村教师。通过对宁夏中小学教师区域分布及对城乡教师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构成类别等方面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在教育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与完善中对农村教师给予较城市教师更多的倾斜政策和特殊措施,才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并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党和国家关注基础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大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摆在我们培训单位和培训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构建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和支教送教为重点,以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以教师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农村教师培训新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背景方法:农村教师教育模型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教师教育一直与城市教师教育是在同一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大致存在标准改善型、中小学改善型和一体化改善型等三种模型。但针对农村教师发展而言,以上三种模型存在农村教师独立人格遮蔽、农村教师群体特殊性缺场、农村教师教育效用过低等弊端。背景方法是一种加强农村教师教育的方法论思想,认为农村教师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是围绕农村教师生存现场,农村教师教育主体是农村教师而非大学专家,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农村教师教育机构是农村学校而非大学,农村教师的特殊环境与特殊资源对农村教师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我们对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教师高级、中级职务比例偏低,中高级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存在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骨干教师比例过低,反映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应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这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从事教育科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阻抗是制约农村教师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价值取向偏差、教师行为失范等方面.通过农村教师文化阻抗的归因分析,认识到制定有利于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营造学习型组织、改革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是消解文化阻抗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能力是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包括农村教师应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旨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让农村孩子“学有所教”的教育质量得以提高。面对农村教师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群体,其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和认证体系的特殊政策与实践运作方式,要根据《标准》,结合实际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因素,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本文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并提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是支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力,多渠道、多途径强化教师教育信息意识,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几个方面措施来培养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