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贵有疑,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因而课堂提问理应成为教学关键.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教学中更多地仅仅囿于教师对学生的单项提问,并没有用心创设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学应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仅有单向的问答是课堂教学的缺憾.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所要求和倡导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要求的.思品教师应改变只注重学生"作答"而忽视学生"提问"的现状,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相似文献   

2.
论文简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并总结了造成目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问疑意识较薄弱的主要原因,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策略,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探究,重视化学实验,挖掘实验功能,用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疑意识.文章最后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方法及初步的探索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朱熹说 :“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可见 ,无疑则无学。疑 ,就是产生问题。因此 ,教学应让学生能产生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读书大多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上课时 ,老师才是提问者 ,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跑 ,围着老师的问题转。他们很少有过自己提出问题来 ,去揣摩 ,去探索 ,在读书过程中经历起疑、解疑的过程。因而 ,根本就谈不上融会贯通。这样的孩子 ,一旦离开老师 ,没人给他们提问了 ,他们去揣…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年会中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已影响了数学世界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影响还将更加深远下去.更早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更是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意味着提出问题的意义胜于问题的解答,意味着求知不如善问,善问不如识疑.教人知不如教人识疑,不如引人善问,而善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正是完成这些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关注教学中"问"的意义,应包含学生问与教师问,自问与他问以及问的时机,问的目的,问的环境,问的技巧等各方面内容,下面就此再谈点认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待问".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因为"疑"是思之始,是学之端.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问"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7.
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激发兴趣入手,进行设疑。设疑要新,要有层次性,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直为曲,反客为主,自主设疑,多角度、多形式实施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测度问介乎信、疑之间,是对问题的答案已有一定估计和测度的疑问句.湘语新化话的测度问类型多样,并在纯估测问和纯求证问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高职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采用"读、思、疑、问、解"五步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激发兴趣入手,进行设疑。设疑要新,要有层次性。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直为曲,反客为主,自主设疑,多角度、多形式实施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李方 《学周刊C版》2014,(12):158-159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由此可见,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会不会"设疑"是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表现,也是学生学有所成的终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很关键,哪处设疑、如何设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实践的课题.而从扫描"篇眼"着手,紧拎"中心",研读"词句",啃住"顿点"的设疑,不失为一种设疑教学的创举.  相似文献   

1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14.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在对事实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而在观察中激励提出问题,能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本文阐述了带疑观察、在观察中问疑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对培养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观察问疑提出了一点意见,有利于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更有深入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人们去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尝试"四疑"教学,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释疑巩固、置疑拓思.下面以正弦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四疑"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张进胜 《新疆教育》2012,(9):155-155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会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玲菊 《考试周刊》2012,(59):144-144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在对事实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在观察中激励提出问题,能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本文阐述了带疑观察、在观察中问疑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对培养学生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观察问疑能力提出意见,有利于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合理地选择设疑时机,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